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9月, 2025的文章

追劇隨想

圖片
 今天將《追劇隨想》補缺完畢,此檔收錄與兒子看劇集的觀感與雜記,並非認真的影評。   我兒諼諼是德英中三語兒,成長於美澳,目前生活於德國黑森林,從未長時間處於中文環境,成長至今依舊跟媽媽說中文。他的中文純粹靠媽媽日常一點一滴澆灌而成,不假他人之手,唯有學校放假時,陪媽媽追古裝陸劇,得以受到「文縐縐」的刺激,受點「文言文」的熏陶,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,全然從看清宮戲而來。   平時,愛看西洋棋國際大師Levy Rozman的影片,最愛的美劇是『Queen's Gambit』(中譯為后翼棄兵)。   是個下棋能下過大人與老人的十三歲少年。

鏡像坑

圖片
  兩年來尋尋覓覓,積極尋找新平台,想必EP人所得都一樣,悽悽慘慘戚戚。   目前所在的平台艾比索,頻繁斷線的現象已經持續有兩年多了,試用方格子也一年過去了,用起來不但卡卡的,也會斷線,但方格子的規模很大,應該不會那麽容易消失在網上。   搬家勢在必行,但又與艾比索難捨難分,拷貝是一件苦差事,要修的文字原本就很多,既不想冒著被斷線的風險、讓四年來的辛苦付諸流水,又不想花時間力氣修文,來蠶食原本就不多的時間。   這該怎麽辦呢?   原坑還是會繼續更新,但必須挖個鏡像坑,以防萬一,就設在方格子吧!   等這波繁重的修文工作結束後,會慢慢地把部落格等雜文,全搬到【 方格子 】,雖然這裏的網速也凍結得厲害,當得也很凶,算是挖個儲文倉庫,讓人安心一點。   至於小説,哪裏有比賽,就去哪裏,小説平臺應該不會經營了。

母語原則

圖片
  相信大家都受過苦背英文單字的酷刑,單字要不要死背?當然要死記,提升外語程度的關鍵,不就是字彙量嗎?但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學母語需要死背單字的?   沒有!   每個嬰兒都是語言天才,能精確掌握發音、文法與語調,不必用功,不必死背,不需要理解規則,自然而然水到渠成,嬰兒這種學習能力、精熟程度,讓成人望塵莫及。   嬰兒使用什麽原則?   嬰兒都會不厭其煩地重複同一件事情,而且學習過程中,並不需要事先明白其中原理(規則),而是經過不斷地演練操作,便能駕馭一種能力。   我稱之母語原則。   曾經認識以母語原則學習鋼琴的人,不會讀樂譜,也不懂樂理,學琴只靠耳朵聽,此種鋼琴教學法稱爲鈴木教學法,經過一定的訓練,日後便能彈出艱難的曲目,不需要看譜就能演奏。   打從兒子出生起,我便醉心於母語原則,發現其神奇之處,嬰兒以「潛移默化」代替「用功學習」,嬰兒的學習路徑,與成人截然不同。他們是不自覺在學習,不爲特殊目的而學習,而且無時無刻都在學習,單純地吸收内化,可謂是一種填鴨式學習法。   但又與填鴨式不同,填鴨式是外在强制,嬰兒的學習則是自主自發。   若將這個原則擴展到其他學科領域上,不只用在語言學習,像是數學與自然科學,若能善用此原則,那不就意味著,將來孩子在學校不必學習,只需將潛移默化的知識與能力,適度地表現出來就行了?   於是我在兒子嬰幼兒時期,做了三項實驗︰    0 ~3歲︰大量輸入英德中三種母語    4~10歲︰大量閲讀各種科學領域的書籍    6~12歲︰密集學完12年數學課程   母語原則不僅是超前學習這麽簡單而已,而且是能讓小孩自幼便有了自學能力,扎實的語言基礎便是先決條件,良好的英語閲讀力,能讓小孩獲取知識不靠老師父母成人,而是全靠自己,便做到真正的知識自由。兒子在六、七年級時,就自學程式語言C++與Phython,也自學寫AI,自學西洋棋與製作機器人,全憑自己摸索閲讀,看網上教學影片。   可惜的是,兒子學小提琴是跟著學校老師學的,並未使用母語教學法。   母語學習法最好在十二歲左右全面完成,等小孩進入青春期時,大腦重新整合,大腦發展會越來越偏重邏輯思考,青少年的大腦會修剪掉未使用的神經元和潛在的連接,只留下由重複經驗和習慣形成的強大通路,同時也失去嬰兒全盤吸收的能力,只留下高速公路——快速邏輯推理。相形之下,死背記憶以及全盤接受的能力會逐漸下降,比如...

小矮人

圖片
  衆所周知,德國格林童話中有小矮人,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,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。小矮人的職業是礦工,出門採礦回來時,卻發現白雪公主被巫婆毒死了。   曾經參觀過黑森林的古礦坑,聽導遊說,礦工因長期在黑暗裏工作,體内缺乏維生素​D​,因此無法發育長大,個子都不高。這讓我聯想到七個小矮人的故事,不是小矮人在童話裏成了礦工了,就是礦工就成了小矮人。   矮,是黑森林人普遍的身高,黑森林礦區自中世紀就開始開採,矮個子的基因代代相傳,我懷疑黑森林人身上都流有礦工的基因,因此個個長得十分矮小。      而日耳曼人卻是著名的大個兒。   德國一般人家的前庭後院,都會擺著幾個生動可愛的小矮人,稱爲Gartenzwerg,今天特地貼出來,讓大家瞧一瞧。

大賞從缺

圖片
  角角者百萬徵文比賽今天公佈得獎名單,沒人拿到一百二十萬,「大賞」從缺,至於其他獎項,最後角川還是保守地選了暢銷作家的作品,總算是鬆了一口氣。   沒得獎還鬆了一口氣?   角川讓我入圍,讓我走到最後一輪,已經很給我這個新人面子了,以後我的履歷可以多一項「入圍角角者小説創作大賞」(苦笑)。   有網友留言,從名單來看,這份名單像是給一些知名作家擡轎子的,他們大多是角角者的簽約作者,或是別的平台的簽約作者,讓人有種「内定」感。無論實情如何,有些人覺得不公平,我倒是覺得,能與出書作家同臺較量,是個不可多得的經驗。   幸好我是那種阻力越大就越能堅持下去的那種人,若是一帆風順,一片叫好,反而立即迷失,想想以前讀書好像是這樣子的。人生中我喜歡去找阻力,有了阻力,才會力爭上游。   接下來的工作,大概是修文,修文,修文!   去趕下一輪的比賽。

古城裏的聖誕市集

圖片
  聖誕節前夕,德國大大小小的城鎮裏通常會舉辦聖誕市集,類似台灣的夜市,只是市集上的小吃沒像台灣這般種類齊全,應有盡有,而且價格比一般商店高出許多。因此,上聖誕市集主要不是去品嘗美食的,而是去凑個熱鬧,吃個心暖,享受一下聖誕的氣氛。   市集上能找到的黑森林特色小吃,大概只有亞爾薩斯披薩了,也是黑森林地區重點特色之一。亞爾薩斯位於法國,黑森林人說施瓦本語、萊茵河岸說巴登語,加上瑞士德語以及亞爾薩斯語都屬於高地德語。這些地區語言相通,文化上也有許多共通之處,食物也大致雷同,亞爾薩斯披薩便是其中之一。有人翻譯爲白醬披薩,白醬是相對義大利披薩的番茄紅醬而言,亞爾薩斯披薩還有一個特點,就是非常地薄,德語稱爲Flammenkuchen,意思是説,把麵皮放入火爐裏,一烤就焦。   此外,喝香料紅酒是走訪聖誕市集的重頭戲,德國人在聖誕節期間,通常會喝一種加了香料的紅酒,德語稱爲Glühwein。做法是在紅葡萄酒内,加入肉桂、丁香、八角、豆蔻以及檸檬皮等香料,以溫火加熱熬煮成,紅酒中的酒精會蒸發掉一大半,有小孩的家庭,通常會以葡萄汁取代紅酒,稱爲Kinderpunsch。   此外,市集上會賣極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,但黑森林最具代表的咕咕鐘這裏則看不到,因造價昂貴,不會出現在人潮洶湧的市集上。黑森林既然是森林,當然出產大量的木材,因此特產都與樹木息息相關,咕咕鐘、木雕、火腿、以及黑森林特有的柴味蜂蜜,稱爲Tannenhonig。   去年因家裏來了法國交換生,爲了讓他不虛此行,我們去了好幾趟聖誕市集,今年只想去這裏的聖誕市集首選︰Gengenbach。   這次專門去看古城的,去感受一下古城在現代燈光下,所散發出的古韻。此座古城的城門,全都很完整地被保留了下來,中世紀氛圍濃厚,四個城門在燈光的照射下中,散發著神秘的光芒,不時還飄來一陣陣香料紅酒的香料味,這就是滿滿的聖誕味啊!   這裏的市政廳廣場是著名的小王子舞臺劇上演之地,因此市政廳的外牆畫了許多小王子的圖案,我們去的那一天上演的則是胡桃鉗,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前往觀賞。而聖誕節期間,德國民間習俗中,有所謂的降臨節日曆(Adventskalender),市政廳每個窗戶便化成一張張的日曆,我們趕上了十六號的揭幕典禮。   降臨節日曆通常從十二月的第一天開始計算,日曆多以紙盒製成,上面有分隔開的小格子對應著十二月的每一天,直到聖誕節爲...

角角者百萬小説徵文入圍決選

圖片
   昨天遺失了手機,花了好多錢買的蘋果,有點心疼。   今早起來,上帝安慰了我這個倒霉鬼,讓我跟一百二十萬的距離又拉近了一些些——《 許我餘生,自由 》入圍決選了,沒想到我也會有這等好運。平淡無奇的情婦設定,沒有奇幻,沒有魔鬼,竟然在輕小説大本營角角者,能走這麽遠。   原本以爲無望再進一步的,因爲之前並沒收到創作者大會的邀請函,會中有一場演講是關於簽約的法律問題。沒被邀請,不就是意味著,派不上用場嗎?   這幾天抱著落選的心態,等著開獎,今早還在睡眼朦朧中,就被一同參賽的文友林燃通知了︰我的作品入圍決選了,在這裏真的要跟林燃大聲説聲謝謝!要不是林燃在方格子上介紹這項徵文比賽,我真沒想過要參加。上星期網上讀到幾帖創作者大會的精彩報告,有漂亮的紀念品可以拿,很是羡慕。今天稍微看了一下各組名單,有去參加大會的人卻落選了,其中不乏飛去台灣的人,沒想到我這個沒被邀請的人,卻入了總決賽。    GB組參賽作品共有兩百四十部,現只剩九部進入決賽。每組首獎一名,佳作兩名,中選機率是三分之一,再加上大賞與五項影視化特別獎,中獎機率又提高了一點點。    GL入圍的只有五部,果然被我言中,中獎機率極高,因爲只有七十二部作品參賽。   決選名單如下︰ 百萬小説創作大賞   薇亦柔止參賽作品如下︰ 許我餘生,自由   要去找手機了!

我所認識的萬聖節

圖片
【前言】      今天是十月三十一日,在西方是萬聖節(英語:Halloween,原為「Hallows' Even」或「Hallows' Evening」的縮寫,原意為「諸聖節前夕」),翌日十一月一日即是諸聖節(英語:All Saints' Day,德語︰Allerheiligen ),諸聖節原是天主教會紀念聖人的日子,民間則是悼念亡魂的日子。在德國今天依然是國定假日,各級學校放假一週。   萬聖節在德國這只是個單純的天主教節日,並無大規模的慶典活動,至於一般人所熟知的萬聖節習俗,裝神弄鬼的喬裝舞會,挨家挨戶討糖吃,今天在世界其他地區,確實成爲一種時興的慶典活動。   根據維基百科所提供的訊息,萬聖節習俗起源大致如下︰凱爾特人以十月最後一日為夏日的終結、冬日的開始,他們相信這一日各種惡鬼會出沒人間,死去的靈魂也會離開陰間,在世間遊走,拜訪親友,因此這天晚上也就格外危險了。為了嚇走鬼魂,凱爾特人會戴上面具在街坊遊走,故有遊行驅鬼的習俗。這個習俗飄洋過海到了美國,演變成在夜間提著南瓜提燈( Jack-o'-lantern )、戴上女巫與吸血鬼面具、向街坊鄰居討糖吃。   如今,萬聖節已經被美國商業化了,若是觀察現行的萬聖節習俗,不難發現其中有些是來自其他節日的習俗,美國萬聖節便將一切與死亡、魔法、魔鬼、女巫有關的事物,全部融爲一爐,濃縮成一個節日,反映出美國大熔爐的文化特色。   我曾經在不同基督教國家,經歷過不同的「萬聖節」,類似穿著奇裝異服、驅趕惡鬼的風俗,並不只在萬聖節才有,也出現在其他的宗教節慶之中。此外,同樣的節日,各國也有不盡相同的習俗,黑森林裏以「扮鬼」為習俗的宗教節慶,卻是在春天的狂歡節(復活節前四十天)。   因此,在這裏除了介紹美國的萬聖節之外,額外增添兩個我所經歷過的、與萬聖節相類似的節日︰聖馬丁節與狂歡節。這兩個節日在德國與我們印象中的萬聖節,極爲相似,同樣也是天主教的宗教節日。 【聖馬丁節與宗教改革日】   十一月一日諸聖節( Allerheiligen )是屬於天主教的節日,是紀念聖人亡靈的日子。在德國,前一日十月三十一日則是宗教改革紀念日( Reformationstag )是新教的節日,正巧是大家所熟悉的萬聖節。   因爲巴登符騰堡( Baden-Württemberg )是唯一新舊教都信奉的邦,在巴符州舊...

泣血秋紅

圖片
  泣血羽楓奪走目光 落葉離枝擱淺空揚 赤火炎上清靜山野 綠衣改換紅妝 柳條兀自梳理顏容 芙蓉蓄意冷落荷塘 寒霜染遍漫山霓裳 絕艷交織蒼涼 秋紅送暖填寒意 淒美華麗與悲愴 牽引遊人 頻頻回首 留予騷人 苦苦思量 圖片拍自︰侏羅山秋紅 詩文出自︰ 言葉集 - 泣血秋紅

角角者百萬徵文入圍,感言

圖片
  四年前寫下第一篇短篇小説時,上傳臉書分享,同為研究理論的朋友留了言,鼓勵我繼續寫下去,當初,她選擇回台灣教哲學,而我選擇周遊列國。一直以來,對自己無法回到台灣這件事,深感遺憾,雖是題外話,這項遺憾卻是我真真切切的創作動力。   因爲,唯有寫作,可以不必說外語。   好友的留言確實挹注了不少激勵,原本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,這三、四年來,寫小説的習慣,竟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。   創作第一篇小説時,將《孤城春深處》四部曲的第一部,斬成十五萬字,參加鏡文學徵文比賽,沒得獎,卻也沒感到失落,失敗原本是人生常態,未完結的作品若能被選上,反而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。   沒被選上,反而激勵我去磨礪筆力,去看看目前都流行什麽樣的小説?這註定了與類型文學合流的命運,不斷地學習如何讓劇情吸睛,情感泛濫,與純文學文化小説漸行漸遠。   這兩、三年來,所創作的小説,劇情是曲折了不少,但我卻必須說,人物已然失去了,那種真情流露的特質,起承轉合的安排,也精彩了許多,但也多了幾分陰謀與心計。   一路披荊斬棘,一共創作了四篇長篇,卻再也沒考慮參加比賽這件事情。   直到今年,受到【方格子】格友林燃的「鼓動」,決定與格友聯袂參加角角者徵文比賽,角角圈沒關注過,只知是西方奇幻大本營,便拿出得意之作《涅瓦河畔的冬宮》裏的兩篇短篇,經過一番修改潤色,對其中一篇確實抱著被選上的希望,另一篇實則陪跑,沒想到入圍的竟是長篇︰《許我餘生,自由》。   始料未及。   這是一篇在艾比索連載了五萬字的斷尾文,原本命名為《雪梨之戀》與《將進酒》,去年續寫改編成十五萬字長篇,網上沒連載過。   旅途中,看到這篇小説入圍的消息,有點不敢相信。   言情竟也能入圍角川?   原本只想參加短篇組,得個經驗值就夠了,後來看到短篇參賽作品數目急速增加,高達六、七百件,看來希望渺茫了,有鑒於此,截止前臨時決定參加GB組,以此提高中選機率。   一直以來對角川有個刻板印象,是輕小與西幻的集散地,奇幻之於我,是苦手難馭的題材,輕小説更是沒接觸過,何謂輕小?不知其定義爲何?一直以來,將自己定位在歷史言情,搞不好,自己寫的就是輕小,而不自覺?於是準備了兩篇以古典歐洲(俄羅斯)為背景的短篇,也沒添入任何魔幻元素,加以裝飾,心想就時間空間來看,或許可以沾上點邊。   而這篇入選作品《許我餘生,自由》,是篇再單純不過的現代都會言情,老掉牙的男女之...

國慶日

圖片
昨夜忙著更新新篇小説《夜未央》,修改潤色之餘,看到方格子執行長傳來道歉聲明,説什麽方格子同事十月一日在LINE發文,預祝大家國慶快樂,他在這裏向全體格友道歉。 行文是那種台灣人的含蓄内斂。 而我德國腦,實在看不懂他要道歉什麽? 私以爲,最應該道歉的是,這麽久以來,方格子恁是跑不動,是該到了給大家一個交代的時候吧! 而今天是十月三日,適逢兩德統一節(Tag der Deutschen Einheit),是國定假日,全德放假一天,明天又遇到星期五,照例是放連假。這麽多年來,我都不知道,統一節居然是德國國慶,一直以來只當它是柏林圍牆倒塌紀念日。 柏林圍牆倒塌,在歷史上也算是大事,當年初到德國留學時,還曾經去柏林布蘭登門下,參加過慶祝活動,見見幾個知名的政治人物。柏林圍牆真的是蓋得很粗暴,就橫在歷史名門林布蘭登門前正前方,居然有人這樣破壞古蹟的?試想巴黎人若是在香榭麗大道上、凱旋門前也蓋上這樣一堵牆,那會如何? 在美有美國獨立日(Independence Day),在法有七月十四革命日,在台有雙十節(辛亥革命),紀念的都是革命成功的日子,這時,我心裏才問道,「那德國有沒有國慶日?」 德國不都是被別人革掉的國家嗎? 那柏林圍牆倒塌算是革命成功嘍? 今早一覺醒來,再去看道歉聲明下面的留言,原來執行長道歉原因是︰方格子工作同仁在發訊息時,正巧是十月一日,與中國國慶日撞期了!無巧不成書,欸!大家收到道歉聲明時,剛好是德國統一日耶! 統一節耶!發表道歉聲明,什麽日子不選,偏偏選了十月三日統一日? 他可選錯日子了! 心中暗禱,台灣慶祝統一的那一天,千萬不要到來哦! 不知道大家看懂了我的冷笑話了沒?

小戰士

圖片
隨著年度 鳥類攝影獎 公布2024年的得獎名單的公開,卻讓我想起一張至今令我難忘的「作品」。 這張照片拍攝於美國佛羅里達州聖喬治島,聖喬治島位於墨西哥灣,離佛州首府塔城(Tallahassee)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(美國行車速度都很低)。 聖喬治島的沙質細白,配著蔚藍大海,景色宜人。沿著海岸,小島如珠串綿延,海灘上整齊排列著渡假木屋,房價堪比豪宅,非常昂貴,是佛州的富人區。 鄰近的Apalachicola,更是著名的美國生蠔產地,產量可供應90%佛州的消費需求,全美之10%。對於住在塔城的人來説,週末出遊到聖喬治島,享受白沙、藍天與海浪,順道吃一頓生蠔,是人生一大樂事。 當年兒子只是個學步兒,還包著紙尿布,手中卻拿著「盾牌」(類似飛盤的玩具),在海灘上奔跑,力戰空襲而來的海鷗,像個勇敢的騎士,媽媽隨手一拍,竟成絕響。只不過是不經意地按下快門,這張照片的構圖,卻如此有趣,海鷗如轟炸機般飛來,一個小小孩萬夫莫敵。確實該撰一文,紀念一下,順帶上傳幾張同一時期迪士尼的照片。

瓊瑤女主——媽媽

圖片
介紹完堪比清秀佳人的兒子,現在介紹上了年紀,還是當得上瓊瑤女主的媽媽。 大家看了這張十二年前的留影,心裏或許會興起一陣好奇心,上一代與下一代攏水噹噹,那麽薇亦柔止也是大美人嘍?莫急莫急,是隔代遺傳啦! 「傾國傾城」的基因沒傳到我身上。 如同兒子的混血基因是寫現代言情的靈感,而寫古代美女的靈感卻來自母親,說上一輩人的氣質與衆不同,極適合拿來寫繡花的大家閨秀,並非言過其實。 説到寫小説,首先要感謝媽媽助我成長,因爲她愛看書,才動念寫書給她看。再者,要感謝她這麽愛我,何其有幸,在現實人生中,能夠經歷到這樣的母愛,在我還沒付出之前,她就先愛了我。 媽媽!我想念妳,如同天空飄了很遠的雲,尚未消逸。 風吹了很久,尚猶不止;山澗斷絕時,亦有連綿。 我們愛,因爲她先愛我們。——《約翰一書》4:19  母親與寫作的關係,請參閲︰《 母親節禮物︰從一桶馬糞説起 》

大頭貼是誰?

圖片
或許有些網友曾在某個xxx寫作網上,偶遇這張照片,心裏必定疑惑著,照片上的人是俊男還是美女? 這是我在各大寫作平台留下的蹤跡,幾年下來爲我積攢不少的人氣,雖然還未網紅,但也算是有一定程度的「知名度」,這是什麽樣的神照?它是薇亦柔止的身份證,是一張爲我帶來泉湧文思的大頭貼,與廟裏求來的護身符,同樣級別,確實是相簿裏最捨不得刪的照片,也刪不了,透過電子化的程序,它將會永存人間。 然而,「它」是誰?是男是女? 此人,確實出自薇亦柔止的手筆! 答案揭曉之前,或許大家都已經猜到了,「它」是誰了?

墳場有空位,請進入

圖片
照片上的路標,交通號誌的部分,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。這個符號告訴了我們,前面是死路,此路不通。但令人捧腹大笑的則是下面的兩塊德文標識,充分展現了德國人的黑色幽默︰ 回轉無路(上面標語),墳場有空(下面標語)。 我們人生不正是如此嗎? 看到這個標識時,不禁令人莞爾,人生回頭無路,墳場卻永遠爲每個人留著空位。 這個交通號誌原本要傳達什麽樣的訊息? 前處施工中,無法通行,若是硬闖,車子回轉,絕無可能。但,墳場可以通行,可改道走墳場,請進入。德語frei,是雙關語,原本是自由;衍生意,自由通行,有空位,有空閒,與英文free相近。frei一字,也有「免費」的意思,今天這個社會,死亡是一樁非常昂貴的事情,若是要在墓園卡位也「免費」的話,這裏可能要大排長龍了。 德國境内大大小小的市鎮,都有自己的公墓,死者要付錢租用25年,墳場通常位於城市邊緣,或是教堂旁邊,行經墓仔埔沒什麽大不了的,並非禁忌。以前還在讀書時,經常路過一處知名墓場,是一衆諾貝爾得主埋骨之處,像是物理學家普朗克。基督教沒有設立清明節,掃墓隨人高興,有些老人經常到墓園裏探望死去的老伴,子女來此地緬懷逝去的父母,在此無親無故之人,諸如在下我,就當作到此一遊。 回轉無路,墳場有空。 人生殊途,同歸一處。

德式烤肉

圖片
【夏日烤肉】 中秋將近,許多人在網上分享各家各國各具特色的烤肉料理,黑森林的烤肉季通常是在夏季,最受歡迎的是露天烤肉,我們這裏人口衆多,烤肉時往往盛大到可以舉辦一場夏日露天宴會,這樣的宴會今夏確實舉辦過幾場。 因人數衆多,因此所使用的烤盤不是普通的巨大,這並非尋常人家使用的碳烤爐,而是煤氣鐵盤,這種烤盤常見於聖誕市集,專門用來煎德國香腸;南法與西班牙觀光聖地裏也隨處可見,西班牙名菜海鮮燉飯(paëlla),使用的便是這種超大型烤盤。 【冬日烤肉】 時序到了冬天,烤肉從露天移轉到室内,每年都會有聖誕圍爐烤肉。聖誕節時,黑森林裏盛行吃瑞士國菜raclette,使用的烤盤也是有講究的。黑森林地處瑞士邊境,飲食習慣與瑞士有些共同之處,德國經典聖誕大餐多是烤鵝肉、伴野莓醬,佐以紅色包心菜與馬鈴薯丸子。南德人則吃瑞士raclette,可能是地處瑞士邊境的緣故,因此超市裏很容易買到這種raclette起司。 就名稱而言,raclette是一個法文字,原本是一整塊起司(車輪形),切半就火燒烤,起司軟化後,以小塊麵包將烤軟的表面刮下食用。現代電氣化後,便有raclette烤盤出現,一般德國人家中多少都會購買一台。 烤盤最上層用以烤肉,置於烤肉盤下面的是一把把小烤盤,每個人有自己的小烤盤,可隨意混搭熟馬鈴薯、黑森林火腿、玉米、番茄……等,最後再覆蓋一片raclette起司,每個人將自己的小烤盤,置入烤肉盤下面,起司烤軟之後,便用小木片刮入自己盤中。 而raclette起司味道深濃,有些人吃不慣,偏好荷蘭Gauda。Gauda的味道中性,經常用來焗烤各種菜餚,也是最常用來烤披薩的起司。我自己則喜歡raclette起司,它的味道香濃,與馬鈴薯、黑森林火腿一起烤,彌漫著黑森林木質煙燻的味道,是森林的味道。當起司受熱黏稠時,外面飄著雪花,吃在嘴裏暖在心窩裏,非常有過節的氣氛。 【巧克力火鍋】 飯後點心通常是巧克力火鍋(fondue),fondue又是一個法文字,在瑞士則是街上隨處可聞的起司臭臭鍋,我們則以巧克力代之,以切塊水果沾上融化的巧克力,便成了巧克力火鍋了,融化的巧克力由上湧出,又稱巧克力噴泉。、 【結語】 其實我比較喜歡碳烤與炙烤,並不喜歡以烤盤的烤肉方式,這裏也有炙烤爐,但因四面皆是森林,有燒不完的木材,因此很少去買黑炭了。

初浴

圖片
這張照片攝於14年前、圖賓根大學WHO宿舍,是兒子剛出生時,爲娘第一次在家幫他洗澡的留影。由於出生嬰兒體型非常小,只能讓他在小小的洗手臺中、盡情享受盆浴的樂趣。 兒子臨盆時,因催生藥劑過猛(猜測)而造成子宮收縮過於急劇,胎兒因無法承受强力的收縮力道,推入產房不久後,儀器顯示缺氧狀態,胎兒而瀕臨死亡(醫學上稱爲假死)。在德國生孩子,通常由助產士接生,醫生只會在分娩後稍微探視,不會親自接生。當時是在半夜,而我的產房裏,除了陪伴我的助產士之外,一下子就來了兩位男醫師,最後連婦產科主任醫師也趕來了。 在兩位男醫師合力之下,用力擠壓我的腹部,叫我配合著子宮收縮的韻律來用力,最後胎兒由吸盤吸引頭頂而分娩。兒子出生時全身發紫(照片中左手還略成紫色),呈現嚴重缺氧狀態,每個孩子都是哭著來到這世上,我的孩子卻完全沒哭,產房悄然無息。臍帶剪斷後,孩子立刻戴上了氧氣罩,媽媽連抱一抱都沒有,就直接送入加護病房,住院住了一個星期才得以出院。 日後,兒子長成一位聰明乖巧的孩子,數理資優,超喜歡讀書。但難產也為他的發展歷程,留下些許不完美的痕跡,其中最令人費解的就是書寫障礙與算數障礙。幸好兒子生於拼音文字國家,四歲便會讀書,讀遍圖書館各類書籍,即便至今書寫字母與數字仍有困難(今年14歲),但他不必書寫筆畫複雜的中文,否則後果不堪設想。 更加離奇的是,患有學障的他順利克服數學障礙,大約自四年級起,算數能力突飛猛進,心算能力尤為驚人,六年級時自己研究出心算開根法,成了數理資優生,上一學年(八年級),更是拿下學校的MINT大獎。 請參閲 獨坐幽篁裏 - 昔日數學障礙今日心算開根 (episode.cc) 。 因兒子發展的獨特性,讓我撰文無數,記載他的成長歷程與學障抗戰血淚史,無論是天賦與障礙,兒子皆落入高斯曲線的兩端︰2E(twice exceptional),雙重特殊,加上中英德三母語,算是多重特殊了。 兒子的來臨改變了我的人生,讓我開始了非學術創作之旅,情感上他是我此生的牽掛與羈絆,是我獨一無二的寶貝,是我親吻與擁抱最多的人,也是這世上最愛的人,是創作的靈感來源,更是心靈上的慰藉。 我小説中的女主角,有幾位是混血兒,原型其實就是兒子啊!

夏日三溫暖

圖片
  若是來到黑森林旅遊,除了森林浴之外,大家千萬不要錯過,溫泉浴。昨日炎炎夏日中,携子前往水療聖地Bad Dürrheim,來一場夏日三溫暖。   上週渡假所在地Bad Herrenalb,也有溫泉,但其規模與名氣比不上這附近的Bad Dürrheim,日間行脚健行,非常吃力,傍晚若是入Spa,浸泡溫水,不知會有多麽解壓?可惜忘了準備泳裝,因而未成行,遺憾之餘,回來之後便想補上,昨日便去一趟Spa。   黑森林地區以Bad為地名的地方,是傳統的溫泉療養聖地,最富盛名的便是Baden Baden這個城市,自上古羅馬時代就已經建立了浴池,是舉世聞名的水療聖地,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,其中比利時的Spa也並列其中,就是Spa名稱的由來。這裏順便科普一下,Spa其實是地名,而德語的Bad,等同於英語的Bath,意思是洗澡。Baden,是動詞,Bad是名詞。   而昨日造訪的Bad Dürrheim,雖然並非歷史悠久,卻是設備多元的現代浴場,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於,每處浴池特點不盡相同,有鹽水池、溫水池、淡水池、按摩池、水中體操、蒸氣室、鹽水蒸汽室等,應有盡有,其中有一區是死海浴池,浮力非常大,死海鹽水具有療效,水質被評爲全德第一,死海鹽水水質非常溫潤,所謂溫泉水滑洗凝脂,大概就是如此了。多項設施中,讓我最感到驚奇的是鹽水蒸汽室,走進去後,便是霧茫茫的一片,伸手不見五指。   我們在裏面待了四、五個小時,一天下來,流汗排毒,有助於保養,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,兒子曬得更黑了,更挺拔了許多(錯覺?)。因禁止拍照,照片取材於網路。

歸來

圖片
剪不斷的春雨在旅途中延綿不息,醖釀成南德大水災,導致鐵路停駛數日,奧地利之行,只好作罷。今天在臉書上看到,表哥正在遊走我原本預定的行程,羡慕不已︰薩爾斯堡、國王湖與哈斯塔特,原本是一直想去的地方,今年遇上水災,又無法圓夢。德鐵啊!德鐵!去年沒去成,今年也沒去成,那麽就等明年吧!在兒子回台當交換生之前,一定要走成這趟旅程。 今天是歐盟投票日,旅途中,經常看到一張顯眼宣傳海報︰「Mehr Eis」,翻譯成中文是︰「更多的冰」,顯然是綠黨的宣傳口號,打的是環保牌。而德國高鐵就叫做︰ICE,英語意為「冰」,旅途中,不禁感嘆啊!我要的正是更多的ICE,每次遇到假期時,都是擠得要命,這次不僅是淹大水,而且還真不凑巧,趕上了歐洲杯。我們必經路線是慕尼黑、斯圖加特與漢堡等高鐵線,到處人滿爲患。 停留在慕尼黑的那段時間裏,覺得全世界的人都湧入了慕尼黑,歐洲杯足球賽馬上就要開賽了,足球迷各就各位,慕尼黑旅館一床難求。昨天是兒子年滿十四歲的生日,回想起兒子出生時,也是一出醫院,即是氛圍感拉滿的世界杯熱潮。當時,還提著嬰兒座椅,與幾天大的兒子前往希臘餐廳看球賽。 以上是途中照片,隨便挑了幾張分享給格友看看。

旅行

圖片
今天是聖靈節,又到了旅遊旺季,每年到了這個時節,我天天就望著天空,等著雨季消散無蹤的那一日,但雨還是下個不停,不管了,還是及早定下及早安心。 聖靈節也就是猶太教的五旬節,顧名思義,五旬節就是逾越節之後,第五十天的日子(逾越節是出埃及紀念日)。不幸的是,今年復活節來得特別早,聖靈節也跟著來得早。 復活節、聖靈節與聖誕節是三大長假,家長們都趁著學校放假之際,帶著孩子去渡假,自然不能放過這麽好的春日嘍。 今年行程安排巴伐利亞與奧地利,想去薩爾斯堡與茵斯布魯克,茵斯布魯克位於阿爾卑斯山群山之間,冬天特別美麗,但離雷根斯堡太遠了,雷根斯堡整座老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,最後還是選了雷根斯堡。 照片是去年拜訪的玫瑰島。

黑森林裏的婚禮

圖片
  這些年來我在黑森林裏曾經參加過四次婚禮,不久之前還有另一次婚禮,因私人因素而未前往參加。   德國人的婚禮有三大特徵,第一、必定狂歡到半夜。若是是在大城裏舉行,出席婚宴的賓客往往要先預訂住宿旅館。狂歡後,衆人還要幫忙清理會場,通常回到家時往往已經半夜三、四點以後了。我們的文化中的所謂不「醉」不歸,在黑森林裏則是不累不歸。   婚禮流程大致如下︰中午時舉行證婚禮拜,禮拜之後,在管風琴恢弘的琴聲中,新人步出教堂。緊接著便是迎賓茶會,通常會供應各式甜與鹹的小點心,並在室外草坪舉行,算是非正式午餐,茶會以釋放紅心氣球結束。然後新郎開著老爺車載著新娘,與衆人狂飆到婚宴會場,一路猛按喇叭,向世人宣告新人的婚姻此時已經「生效」,這是德國人的傳統。   第二個特徵︰自編自導的餘興節目。衆人抵達會場,又是有吃不完的小點心,直到下午六點左右,便有豐富的晚餐,通常是以Buffet爲主,晚餐之後,則有安排餘興節目,台灣人通常會請歌舞團來表演,黑森林人則不然,粉墨登場的,全靠自己人。新郎新娘的親友輪番上陣,演出一連串的娛性節目,無論是新郎新娘、丈人丈母娘、岳父岳母、兄弟姐妹、叔叔阿姨、表兄弟姐妹全體加入表演的行列,兒童青少年此時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,他們通常比較有時間排練節目,因此婚禮的餘興節目通常由小蘿蔔頭們擔綱。   因爲教會的緣故,我們的婚禮比較重視樂器演奏與團契話劇,青年團契通常是最有凝聚力的,畢竟很多人將來可能會在青年團契中找到自己的意中人,婚禮對青少年與年青人便起了「示範」的作用,他們通常也會在婚禮中擔任一些重要的工作。   最常見的餘興節目有音樂演奏、合唱、話劇、短片、猜謎、音樂劇等等。最爆笑的是短片與話劇表演,都是一些自編自導自演的故事,所有親友都要軋上一角。   第三個特徵是,德國人舉辦婚禮,一切以DIY與節約為原則,鮮少人會去找婚禮顧問公司,他們也沒有拍婚紗的傳統,全得靠自己。   只有會場是向市政府租用的,桌椅、餐具與厨具通常由會場提供,所謂的會場,大概等同於台灣的市民活動中心這個概念。而會場的佈置則動員所有的親友,裝飾會場的道具,除了鮮花與食物是訂購的之外,盡量跟親友借。德國人習慣在地下室與閣樓中囤積超多東西,因爲親友衆多,不愁找不到適當的道具。   西式婚禮的顔色通常以素雅爲原則,不似我們喜歡喜慶的顔色,皆以純白爲底色,點綴以花朵,布料一律使用白紗與白布,有人喜歡...

母親節禮物|從一桶馬糞説起

圖片
【雲中誰寄錦書來】   四季嬗遞,時序已來到了暮春,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母親節,見到格友們紛紛獻上母親節賀禮,雖遠在國外,但也不能免俗,今年想送一份特別的禮物給母親。往年送給母親的花,都是虛擬的花,今年打算寫一篇文章送給媽媽,原本以爲可以洋洋灑灑寫出一大篇。   但事與願違。   這幾日指尖凝力在鍵盤上,心中卻盡是荒蕪,連根草都未長,遑論要在心中開出一朵花,腦中毫無綠意,一鍵未落,母親節讓我徹底江郎才盡。恍然間,意識到一件嚴重的事情,平時過於依賴電子虛擬的便利,原本一分鐘能解決的事情,偏偏今年要奮發向上,來點不同的——真後悔立下寫文的誓言,再過幾個小時母親節就要到了,我卻不知道要寫些什麽?   往年母親節,都要等到母親節快過了,幸好有時差,趕緊到花園裏照幾張鬱金香,權當作康乃馨,一秒之内將花傳到媽媽的臉書上,權當母親節禮物,盡了孝心。從德國到台灣,傳遞一朵花的時間不到一秒鐘,一秒鐘便能跨越千山萬水,迅捷便利,指尖沿著鍵盤敲下的那一秒,千言萬語盡在其中。   媽媽收到了我來自雲端的真情實意,都會按個「讚」,雖然就只是一個「讚」,我便感受到滿滿的母愛。認真分析起來,母親節是為我這種需要母愛的孩子設立的,很早就負笈渡海,長年流浪異鄉的我,歷盡艱辛,特別需要故鄉、需要媽媽、需要母愛、需要關注。   網上傳遞花朵是虛擬的,那麽傳遞的愛也只能是虛擬的嘍?   虛擬情境,虛擬故事,虛擬母愛。   雲中誰寄錦書來?   是該寄一封手紙回家的時候了。 【化作春泥更護花】   日前,花圃裏的罌粟花悄然綻放,在春色褪盡的暮春裏,那種灼熱醒目的艷紅,是誰看了都想一親吻芳澤的誘惑,然而她卻是由馬糞與牛糞栽培而成,妍麗與惡臭所孕育共構。一日復一日等候消息,從去年盛夏待至今日,妳終於露出妳的盛世容顔。   回首前塵,那是一個春雨消散的晴好午後,我踏著夕陽餘暉,晚晴散步春山空,小園香徑徘徊中,瞥見野花爛漫處,一坨坨的馬糞,蒼蠅酣暢狂舞。便靈機一動,回家取了個桶子,一鏟一勺地將這些馬糞置入桶内,拎著肥沃的穢物,視如珍寶地帶回家,澆灌於罌粟花的傾城之貌,化作春泥更護花。   栽花、護花、送花,決定今年不送電子賀卡了,要送媽媽一朵罌粟花。   今年是我栽花的第三個春天,去年春天才將花圃大抵規劃完畢,園裏植入幾株玫瑰,埋入芍藥與大麗等根莖、水仙花與鬱金香等莖球,去年一整年,美麗的花一株接著一株,一朵接著一朵在...

新天鵝堡的資金竟是賣國來的

圖片
  德意志帝國在法國凡爾賽宮成立時,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,可是第一個跟隨德皇女婿巴登大公(Großherzog von Baden),出聲擁立德皇的日耳曼君主。德意志統一戰爭中,最難搞定的就是南德這三個國家︰巴登、符騰堡與巴伐利亞。尤以巴伐利亞,最讓俾斯麥頭疼苦惱了,這個國家歷史悠久、實力堅强、歷代又與强國奧地利聯姻,很難「平定」。   在凡爾賽,巴伐利亞國王卻是擁立德皇第一人,爲什麽?   原因卻是路德維希在興建新天鵝堡時,急需要錢,爲了籌措經費,在德意志統一戰爭期間,接受了俾斯麥巨額匯款。   蝦米?連國王也會賣國?   怎麽不會,這位有名的童話國王可有個非常奢侈的嗜好——蓋宮殿。   終其一生,路德維希蓋了三座舉世聞名的宮殿與城堡︰林德霍夫宮、新天鵝堡與海倫基姆湖宮,無不美輪美奐,精美奢華到了極至。尤其是新天鵝堡,大家若説起歐洲城堡,首先一定想到它。國王爲了完成自己的夢想,顯然地急需要錢,而且是大量的錢,而巴伐利亞政府不見得願意撥款來幫助國王圓夢。   國王只好到處舉債借款來籌資。   這時,俾斯麥就借給他了,雖然鐵血宰相對於國王還錢從不抱持希望,但他每年卻撥款給國王三十萬馬克,幾年累計下來也高達好幾百萬。   百萬!在十九世紀中葉,可謂天文數字,而普魯士這筆錢是怎麽來的?   原來1866年普奧戰爭中,漢諾瓦國王格奧爾格五世(Georg V. )站錯了邊,與普魯士對著幹,戰敗後,整個王國被慘遭普魯士併吞,連王室財產也全被普魯士給沒收了。而俾斯麥匯給路德維希的這筆錢,其帳戶正是來自沒收漢諾瓦王室的巨額財產,德語稱爲︰Welfenfond。    Welfen指的是韋爾夫家族,韋爾夫家族是統治漢諾瓦與英國的王朝,戰敗的漢諾瓦國王格奧爾格五世(Georg V. ),不是別人,乃是英王喬治三世的孫子,德語非常拗口,在這裏姑且稱他為喬治五世好了!若不是英國允許女性繼承人,否則他早就是英國國王了。   這原本屬於英國王室「本家」的財產,卻被俾斯麥拿來當成政治獻金,讓普魯士與巴伐利亞兩者皆受益良多︰路德維希大可放心地蓋他的童話城堡,俾斯麥親普政策得以在巴伐利亞推行,可謂相得益彰。而喬治五世含恨而終,自是不在話下。

六度分隔理論|千里姻緣無需月老牽線

圖片
【異鄉人】   打從出生到現在,住過八個國家,瑞士還不算在内,一共住過多少個城市,也沒認真算過,好像超過十五個吧?   這兩天我正在歪頭修改一篇《琉森湖畔邂逅相逢》的故事,驚覺這篇短篇構思上帶點自傳性,我一向不喜歡自傳性小説,自己的人生故事自己讀就好了,何苦與他人分享?正在拿捏著要吐露多少事實真相時,卻看到紅色小鈴鐺傳來的一篇文章︰《六度分隔理論》。   何謂六度分隔理論?   全世界中任意兩個人互不相識的兩個人,只要透過六個人,便可以將這兩個人串聯起來,據説臉書是根據這種效應運作的,這樣解釋大家就不陌生了。   這有科學根據嗎?還是一種神秘力量?然而,在我的人生當中,確實屢屢經歷了各種奇特的串聯。   打從很不知世事開始,我便隻身遊蕩在這世界,四處漂泊,居無定所,所到之處舉目無親,六度分隔理論完全不適用於我的生活方式,總之,我是與他人連不起來的。   其實不然。   曾經在在德國哥廷根(Göttingen)巧遇前男友的德語家教(是我在台灣就認識的人,後來的老公居然也認識他),曾經在巴黎戴高樂機場巧遇朋友的丈夫(是我在巴黎Alliance française認識的朋友),更誇張的是曾經在慕尼黑火車站遇到哥廷根的同學(多年來未曾連繫),在無限速高速公路上車子遇上房東表弟的車子(他住蘇黎世)⋯⋯ 【黑森林】   周遊列國之後,前幾年來到了黑森林,從此隱居於世界一隅,終日蜷居於谷地,足不出戶,靠著網路與外界聯繫,放眼望去只有森林,綠意綿延不斷,空山不見人。   真的空山不見人嗎?神奇的是,人雖隱居於山谷中,卻仍然與世界接軌。   當我第一次踏進這扇門時,視線所及之處卻是一段希伯來經文︰「這國不再舉刀攻擊那國,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。」以賽亞書2:4   啊!我來到了世界中心聖城耶路撒冷。   自己雖是基督徒,卻鮮少動念前往耶路撒冷,原因是我不喜歡熱,更不喜歡沙漠,曾經有過前往沙漠旅行的機緣,卻錯過了,應該説是自己對沙漠的興緻不高,因而沒去成。住在北京的那段日子,曾登上長城眺望關外,放眼望去的都是沙漠,就權當已經感受過沙漠的熱度了。   雖生性不喜沙漠,但該來的總會來,耶路撒冷還是讓我遇上了。就在我來到這黑森林山谷的那一刻,便與耶路撒冷便結下了不解之緣,直到今日。一切起源自於,房東這一家人與耶路撒冷有著深厚的淵源,世事真是自有奇妙的安排。 【曾見過】   雖説在黑森林過著隱居生...

普魯士在哪裏?

圖片
紅線内為日耳曼邦聯(1815年-1866年)︰ 藍色為普魯士王國,黃色為奧匈帝國,灰色為其他國家     德國歷經千年才成爲一個國家。   將德國統一成爲國家的是普魯士。   而普魯士又是在哪裏?   這不是顯而易見的問題嗎?提問這個問題,好比在問︰「中國在哪裏?」但,這裏要簡單介紹一段連德國人自己都搞不清的歷史︰統一德國的普魯士其實並非來自德國,普魯士的統治者也非來自普魯士。   歷史上,普魯士作爲日後統一德意志的王國,並不位於今天德國境内,而是位於現在德國境外,在現代民族國家之中,可謂奇葩。一般人的印象中,普魯士可謂現代德國的前身,猶如義大利的前身是羅馬帝國,法國的前身是高盧一般,無論地理位置,還是種族文化,都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。   其實這個觀念既是對也是不對。   普魯士(Prussia)作為一個地理名稱,並非位於戰後德國境內,而是位於今天波羅的海岸(Baltic Sea)的立陶宛與波蘭北部,這塊地方至今仍舊被稱爲東普魯士,但已經不屬於德國領土了。而普魯士王國,在拿破崙解散神聖羅馬帝國、日耳曼邦聯成立時,它的領土包括今天波蘭與德國東部以及西部(見圖中藍色部分),與今天德國領土面貌相去甚遠。   13世紀時,波羅的海沿岸居住著幾個部落,古普魯士人(Old Prussian)是其中的一支民族,這些民族還未歸化基督教,仍然信奉原始的多神教,因此這塊地方並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範圍。   古普魯士人原本是一支定居於波羅的海沿岸的民族,語言近似立陶宛語,屬於波羅的海語系,不屬於日耳曼語系,此語今天已經滅亡。日後他們與日耳曼人混居同化,消失在日耳曼民族之中,這支民族在歷史上只留下「普魯士」的這個名稱。古普魯士與後來的普魯士王國,無論是語言上還是文化上,可謂瓜葛甚少。   十字軍東征後,條頓騎士團征服了「古」普魯士人,在此地建立了條頓騎士團國(Deutschordensstaat),吸引了大量的日耳曼人前往通商居住,日耳曼人逐漸地取代了古普魯士人,並將之同化。他們的生活圈毗鄰基督教國家波蘭(Kingdom of Poland),歷來臣服於波蘭,更精確地説,是臣服於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。   然而有趣的是,德意志帝國前身普魯士並不起源於德國,古普魯士人也非屬於日耳曼民族,日後統治普魯士的統治者霍亨索倫家族,更非來自普魯士,而是來自今天南德施瓦本地區(Schwabenla...

接骨木冰淇淋

圖片
  接骨木(Holunder)這種植物是來到德國之後才接觸到的,是一種野生灌木,暮春與初夏時節,這種灌木會開著細細小小的白花,氣味濃郁,那種香氣是會不斷地糾纏人的香味,路過灌木叢,香味不期撲鼻而來,包準繞梁三日,讓人念念忘懷。   去年初夏時,前往慕尼黑一帶旅行,慕尼黑是有名的湖泊區,像是天鏡擲落九天般美麗,散落各處的鏡子便成了湖泊。那次旅行經常去遊湖,我們特別注意到湖邊開了特別多這種小白花,信步沿湖繞行時,接骨木的香氣會跟著我們的行蹤,讓人感到全身上下都縈繞著這種香味,不斷地刺激著味蕾,久久不散。   爲何是刺激味蕾?莫不成我是想吃花了?   不必懷疑,確實是刺激味蕾。接骨木的花朵與果實經常拿來當甜品添加物,因此它的香味是直接刺激味蕾的!   每到這個時節,德國人會將這種白色的花朵採收下來,浸泡在糖水裏三天三夜,再將糖水熬煮成糖漿,加入檸檬汁風味更加。滾熱的糖漿倒入玻璃瓶,以鐵蓋密封,聽到鐵蓋「啵」一聲,就知道密封成功了,如此一來,糖漿可以長久保存。   再將糖漿以水稀釋,放在冰箱裏,就成了絕佳夏日飲品。   有些廠商會在果汁裏直接添加接骨木糖漿,接骨木的花與果實都可以釀酒與啤酒,尤其是接骨木香檳,受到德國人的喜愛,是飲料中的聖品。這個時節,冰淇淋店通常會推出接骨木冰淇淋,而且是夏日限定。去年還特意去了一趟冰淇淋店,吃了一款接骨木冰淇淋,因爲不是一年到頭都會有,吃起來特別香,特別好吃!   一直以來,都想自己調製接骨木糖漿,只是每回這種味道刺激味蕾時,都錯過了花季,而這次的旅行對接骨木的香氣太過深刻,回到黑森林時,便趁興到處打聽接骨木的下落。   好不容易找到它的蹤跡,花季都快過了,能讓人採收的花朵所剩不多。做成了糖漿,才在網上看到,還可以做成接骨木薄荷糖漿,我在家門前種了相當多的薄荷,不如明年試做看看吧!   或許,這些薄荷可以提醒我,別錯過明年的花季。   然而,今年舊瓶裝新酒,卻是格友Danielson提的醒,接骨木花季還沒來,在春雨綿綿中,我卻已經在翹首期盼了。

爲誰而寫

圖片
 曾經跟文友談起一個身爲作者最關心的議題︰被閲讀。  她單刀直入地問我︰「妳寫得如此難看,難道不想被閲讀嗎?」  這⋯⋯也是我在思考的問題啊!她接著又問了︰「妳是寫給自己看,還是寫給讀者看?」   「我不確定耶!」   凡作者皆有被閲讀的渴望,皆有被理解的期待,皆有被發掘的奢望。然而網海茫茫,網内讀者是誰?我們的受衆在哪裏?而讀者的訴求又是什麽?自己的作品是否有被讀者接納理解?讀者是否讀出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内心世界?甚至,自己的文字是否有觸及到讀者心中某一個敏感的角落?帶來某種共鳴與感動?   我、並、不、確、定。   大多時候我是以自娛娛人的心態來寫作,畢竟過去便是以這種態度寫【親子部落格】,孜孜不倦寫了六年,塑造了一位男主角,我家兒子小諼諼,既不搞笑,又不逗趣,患有書寫障礙,數理有資優生相。比起《虎媽戰歌》裏那雙出色的女孩,諼諼無能望其項背!誰會對一個不出色的小孩感到興趣?而我又爲何會如此鍾愛眷戀?理由很簡單,因爲我是他媽,兒子唯一的粉絲。   我什麽都不求,莫求一夕爆紅。   然而,在2018年的元旦,我的網誌瀏覽次數高達163622,似乎彷彿之間,猶如雪梨歌劇院的煙火,諼諼恍若一夕爆紅了,哇!當日我製造了十六萬次的感動。從中,我確定了一件事情,網海中,的確有人對這麽遜的男主角感興趣,而且還是爲數不少的一群媽媽們。日後,真的收到不少私訊來關切,有些是研究者,有些也是跟我一樣投訴無門的母親。   而,這一爆紅猶如歌劇院的煙火,稍縱即逝,灰飛烟滅。   以前寫教養文時,主題很明確,學障、資優、三語、教學法,宏觀的理論架構一拉開,便能洋洋灑灑地寫一大篇。實務上的理論驗證也很簡單,就拿自己的小孩當實驗唄!我家還有日德混血兒可以當對照組,閨蜜家三個女兒也跟兒子一樣是三語混血兒,拿他們當觀察對象,不就結了。   這個時期,我爲誰寫?   母親、教師、學者、三語者、學障者。   親子教育文的受衆非常明確,沒有意識型態藍綠之爭,只有以人為本!   寫小説就不同了,爐竈剛起,持續了兩、三年,現已進入第四年,怎知爐竈火不火?當然是不火啊!不但點閱率自動少了一個零,絕大多時候還少兩個零的門前冷落車馬稀,顯然我寫的小説沒有三語學障來得精彩,並不受青睞。然而,讀者喜歡讀什麽?他們心中的訴求又是什麽?我的作品有沒有打動他們的心?   甚至,我連讀者是誰都不知道!怎知他們有沒有感動?  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