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追劇隨想

圖片
 今天將《追劇隨想》補缺完畢,此檔收錄與兒子看劇集的觀感與雜記,並非認真的影評。   我兒諼諼是德英中三語兒,成長於美澳,目前生活於德國黑森林,從未長時間處於中文環境,成長至今依舊跟媽媽說中文。他的中文純粹靠媽媽日常一點一滴澆灌而成,不假他人之手,唯有學校放假時,陪媽媽追古裝陸劇,得以受到「文縐縐」的刺激,受點「文言文」的熏陶,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,全然從看清宮戲而來。   平時,愛看西洋棋國際大師Levy Rozman的影片,最愛的美劇是『Queen's Gambit』(中譯為后翼棄兵)。   是個下棋能下過大人與老人的十三歲少年。

鏡像坑

圖片
  兩年來尋尋覓覓,積極尋找新平台,想必EP人所得都一樣,悽悽慘慘戚戚。   目前所在的平台艾比索,頻繁斷線的現象已經持續有兩年多了,試用方格子也一年過去了,用起來不但卡卡的,也會斷線,但方格子的規模很大,應該不會那麽容易消失在網上。   搬家勢在必行,但又與艾比索難捨難分,拷貝是一件苦差事,要修的文字原本就很多,既不想冒著被斷線的風險、讓四年來的辛苦付諸流水,又不想花時間力氣修文,來蠶食原本就不多的時間。   這該怎麽辦呢?   原坑還是會繼續更新,但必須挖個鏡像坑,以防萬一,就設在方格子吧!   等這波繁重的修文工作結束後,會慢慢地把部落格等雜文,全搬到【 方格子 】,雖然這裏的網速也凍結得厲害,當得也很凶,算是挖個儲文倉庫,讓人安心一點。   至於小説,哪裏有比賽,就去哪裏,小説平臺應該不會經營了。

母語原則

圖片
  相信大家都受過苦背英文單字的酷刑,單字要不要死背?當然要死記,提升外語程度的關鍵,不就是字彙量嗎?但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學母語需要死背單字的?   沒有!   每個嬰兒都是語言天才,能精確掌握發音、文法與語調,不必用功,不必死背,不需要理解規則,自然而然水到渠成,嬰兒這種學習能力、精熟程度,讓成人望塵莫及。   嬰兒使用什麽原則?   嬰兒都會不厭其煩地重複同一件事情,而且學習過程中,並不需要事先明白其中原理(規則),而是經過不斷地演練操作,便能駕馭一種能力。   我稱之母語原則。   曾經認識以母語原則學習鋼琴的人,不會讀樂譜,也不懂樂理,學琴只靠耳朵聽,此種鋼琴教學法稱爲鈴木教學法,經過一定的訓練,日後便能彈出艱難的曲目,不需要看譜就能演奏。   打從兒子出生起,我便醉心於母語原則,發現其神奇之處,嬰兒以「潛移默化」代替「用功學習」,嬰兒的學習路徑,與成人截然不同。他們是不自覺在學習,不爲特殊目的而學習,而且無時無刻都在學習,單純地吸收内化,可謂是一種填鴨式學習法。   但又與填鴨式不同,填鴨式是外在强制,嬰兒的學習則是自主自發。   若將這個原則擴展到其他學科領域上,不只用在語言學習,像是數學與自然科學,若能善用此原則,那不就意味著,將來孩子在學校不必學習,只需將潛移默化的知識與能力,適度地表現出來就行了?   於是我在兒子嬰幼兒時期,做了三項實驗︰    0 ~3歲︰大量輸入英德中三種母語    4~10歲︰大量閲讀各種科學領域的書籍    6~12歲︰密集學完12年數學課程   母語原則不僅是超前學習這麽簡單而已,而且是能讓小孩自幼便有了自學能力,扎實的語言基礎便是先決條件,良好的英語閲讀力,能讓小孩獲取知識不靠老師父母成人,而是全靠自己,便做到真正的知識自由。兒子在六、七年級時,就自學程式語言C++與Phython,也自學寫AI,自學西洋棋與製作機器人,全憑自己摸索閲讀,看網上教學影片。   可惜的是,兒子學小提琴是跟著學校老師學的,並未使用母語教學法。   母語學習法最好在十二歲左右全面完成,等小孩進入青春期時,大腦重新整合,大腦發展會越來越偏重邏輯思考,青少年的大腦會修剪掉未使用的神經元和潛在的連接,只留下由重複經驗和習慣形成的強大通路,同時也失去嬰兒全盤吸收的能力,只留下高速公路——快速邏輯推理。相形之下,死背記憶以及全盤接受的能力會逐漸下降,比如...

小矮人

圖片
  衆所周知,德國格林童話中有小矮人,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,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。小矮人的職業是礦工,出門採礦回來時,卻發現白雪公主被巫婆毒死了。   曾經參觀過黑森林的古礦坑,聽導遊說,礦工因長期在黑暗裏工作,體内缺乏維生素​D​,因此無法發育長大,個子都不高。這讓我聯想到七個小矮人的故事,不是小矮人在童話裏成了礦工了,就是礦工就成了小矮人。   矮,是黑森林人普遍的身高,黑森林礦區自中世紀就開始開採,矮個子的基因代代相傳,我懷疑黑森林人身上都流有礦工的基因,因此個個長得十分矮小。      而日耳曼人卻是著名的大個兒。   德國一般人家的前庭後院,都會擺著幾個生動可愛的小矮人,稱爲Gartenzwerg,今天特地貼出來,讓大家瞧一瞧。

大賞從缺

圖片
  角角者百萬徵文比賽今天公佈得獎名單,沒人拿到一百二十萬,「大賞」從缺,至於其他獎項,最後角川還是保守地選了暢銷作家的作品,總算是鬆了一口氣。   沒得獎還鬆了一口氣?   角川讓我入圍,讓我走到最後一輪,已經很給我這個新人面子了,以後我的履歷可以多一項「入圍角角者小説創作大賞」(苦笑)。   有網友留言,從名單來看,這份名單像是給一些知名作家擡轎子的,他們大多是角角者的簽約作者,或是別的平台的簽約作者,讓人有種「内定」感。無論實情如何,有些人覺得不公平,我倒是覺得,能與出書作家同臺較量,是個不可多得的經驗。   幸好我是那種阻力越大就越能堅持下去的那種人,若是一帆風順,一片叫好,反而立即迷失,想想以前讀書好像是這樣子的。人生中我喜歡去找阻力,有了阻力,才會力爭上游。   接下來的工作,大概是修文,修文,修文!   去趕下一輪的比賽。

古城裏的聖誕市集

圖片
  聖誕節前夕,德國大大小小的城鎮裏通常會舉辦聖誕市集,類似台灣的夜市,只是市集上的小吃沒像台灣這般種類齊全,應有盡有,而且價格比一般商店高出許多。因此,上聖誕市集主要不是去品嘗美食的,而是去凑個熱鬧,吃個心暖,享受一下聖誕的氣氛。   市集上能找到的黑森林特色小吃,大概只有亞爾薩斯披薩了,也是黑森林地區重點特色之一。亞爾薩斯位於法國,黑森林人說施瓦本語、萊茵河岸說巴登語,加上瑞士德語以及亞爾薩斯語都屬於高地德語。這些地區語言相通,文化上也有許多共通之處,食物也大致雷同,亞爾薩斯披薩便是其中之一。有人翻譯爲白醬披薩,白醬是相對義大利披薩的番茄紅醬而言,亞爾薩斯披薩還有一個特點,就是非常地薄,德語稱爲Flammenkuchen,意思是説,把麵皮放入火爐裏,一烤就焦。   此外,喝香料紅酒是走訪聖誕市集的重頭戲,德國人在聖誕節期間,通常會喝一種加了香料的紅酒,德語稱爲Glühwein。做法是在紅葡萄酒内,加入肉桂、丁香、八角、豆蔻以及檸檬皮等香料,以溫火加熱熬煮成,紅酒中的酒精會蒸發掉一大半,有小孩的家庭,通常會以葡萄汁取代紅酒,稱爲Kinderpunsch。   此外,市集上會賣極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,但黑森林最具代表的咕咕鐘這裏則看不到,因造價昂貴,不會出現在人潮洶湧的市集上。黑森林既然是森林,當然出產大量的木材,因此特產都與樹木息息相關,咕咕鐘、木雕、火腿、以及黑森林特有的柴味蜂蜜,稱爲Tannenhonig。   去年因家裏來了法國交換生,爲了讓他不虛此行,我們去了好幾趟聖誕市集,今年只想去這裏的聖誕市集首選︰Gengenbach。   這次專門去看古城的,去感受一下古城在現代燈光下,所散發出的古韻。此座古城的城門,全都很完整地被保留了下來,中世紀氛圍濃厚,四個城門在燈光的照射下中,散發著神秘的光芒,不時還飄來一陣陣香料紅酒的香料味,這就是滿滿的聖誕味啊!   這裏的市政廳廣場是著名的小王子舞臺劇上演之地,因此市政廳的外牆畫了許多小王子的圖案,我們去的那一天上演的則是胡桃鉗,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前往觀賞。而聖誕節期間,德國民間習俗中,有所謂的降臨節日曆(Adventskalender),市政廳每個窗戶便化成一張張的日曆,我們趕上了十六號的揭幕典禮。   降臨節日曆通常從十二月的第一天開始計算,日曆多以紙盒製成,上面有分隔開的小格子對應著十二月的每一天,直到聖誕節爲...

角角者百萬小説徵文入圍決選

圖片
   昨天遺失了手機,花了好多錢買的蘋果,有點心疼。   今早起來,上帝安慰了我這個倒霉鬼,讓我跟一百二十萬的距離又拉近了一些些——《 許我餘生,自由 》入圍決選了,沒想到我也會有這等好運。平淡無奇的情婦設定,沒有奇幻,沒有魔鬼,竟然在輕小説大本營角角者,能走這麽遠。   原本以爲無望再進一步的,因爲之前並沒收到創作者大會的邀請函,會中有一場演講是關於簽約的法律問題。沒被邀請,不就是意味著,派不上用場嗎?   這幾天抱著落選的心態,等著開獎,今早還在睡眼朦朧中,就被一同參賽的文友林燃通知了︰我的作品入圍決選了,在這裏真的要跟林燃大聲説聲謝謝!要不是林燃在方格子上介紹這項徵文比賽,我真沒想過要參加。上星期網上讀到幾帖創作者大會的精彩報告,有漂亮的紀念品可以拿,很是羡慕。今天稍微看了一下各組名單,有去參加大會的人卻落選了,其中不乏飛去台灣的人,沒想到我這個沒被邀請的人,卻入了總決賽。    GB組參賽作品共有兩百四十部,現只剩九部進入決賽。每組首獎一名,佳作兩名,中選機率是三分之一,再加上大賞與五項影視化特別獎,中獎機率又提高了一點點。    GL入圍的只有五部,果然被我言中,中獎機率極高,因爲只有七十二部作品參賽。   決選名單如下︰ 百萬小説創作大賞   薇亦柔止參賽作品如下︰ 許我餘生,自由   要去找手機了!

我所認識的萬聖節

圖片
【前言】      今天是十月三十一日,在西方是萬聖節(英語:Halloween,原為「Hallows' Even」或「Hallows' Evening」的縮寫,原意為「諸聖節前夕」),翌日十一月一日即是諸聖節(英語:All Saints' Day,德語︰Allerheiligen ),諸聖節原是天主教會紀念聖人的日子,民間則是悼念亡魂的日子。在德國今天依然是國定假日,各級學校放假一週。   萬聖節在德國這只是個單純的天主教節日,並無大規模的慶典活動,至於一般人所熟知的萬聖節習俗,裝神弄鬼的喬裝舞會,挨家挨戶討糖吃,今天在世界其他地區,確實成爲一種時興的慶典活動。   根據維基百科所提供的訊息,萬聖節習俗起源大致如下︰凱爾特人以十月最後一日為夏日的終結、冬日的開始,他們相信這一日各種惡鬼會出沒人間,死去的靈魂也會離開陰間,在世間遊走,拜訪親友,因此這天晚上也就格外危險了。為了嚇走鬼魂,凱爾特人會戴上面具在街坊遊走,故有遊行驅鬼的習俗。這個習俗飄洋過海到了美國,演變成在夜間提著南瓜提燈( Jack-o'-lantern )、戴上女巫與吸血鬼面具、向街坊鄰居討糖吃。   如今,萬聖節已經被美國商業化了,若是觀察現行的萬聖節習俗,不難發現其中有些是來自其他節日的習俗,美國萬聖節便將一切與死亡、魔法、魔鬼、女巫有關的事物,全部融爲一爐,濃縮成一個節日,反映出美國大熔爐的文化特色。   我曾經在不同基督教國家,經歷過不同的「萬聖節」,類似穿著奇裝異服、驅趕惡鬼的風俗,並不只在萬聖節才有,也出現在其他的宗教節慶之中。此外,同樣的節日,各國也有不盡相同的習俗,黑森林裏以「扮鬼」為習俗的宗教節慶,卻是在春天的狂歡節(復活節前四十天)。   因此,在這裏除了介紹美國的萬聖節之外,額外增添兩個我所經歷過的、與萬聖節相類似的節日︰聖馬丁節與狂歡節。這兩個節日在德國與我們印象中的萬聖節,極爲相似,同樣也是天主教的宗教節日。 【聖馬丁節與宗教改革日】   十一月一日諸聖節( Allerheiligen )是屬於天主教的節日,是紀念聖人亡靈的日子。在德國,前一日十月三十一日則是宗教改革紀念日( Reformationstag )是新教的節日,正巧是大家所熟悉的萬聖節。   因爲巴登符騰堡( Baden-Württemberg )是唯一新舊教都信奉的邦,在巴符州舊...

泣血秋紅

圖片
  泣血羽楓奪走目光 落葉離枝擱淺空揚 赤火炎上清靜山野 綠衣改換紅妝 柳條兀自梳理顏容 芙蓉蓄意冷落荷塘 寒霜染遍漫山霓裳 絕艷交織蒼涼 秋紅送暖填寒意 淒美華麗與悲愴 牽引遊人 頻頻回首 留予騷人 苦苦思量 圖片拍自︰侏羅山秋紅 詩文出自︰ 言葉集 - 泣血秋紅

角角者百萬徵文入圍,感言

圖片
  四年前寫下第一篇短篇小説時,上傳臉書分享,同為研究理論的朋友留了言,鼓勵我繼續寫下去,當初,她選擇回台灣教哲學,而我選擇周遊列國。一直以來,對自己無法回到台灣這件事,深感遺憾,雖是題外話,這項遺憾卻是我真真切切的創作動力。   因爲,唯有寫作,可以不必說外語。   好友的留言確實挹注了不少激勵,原本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,這三、四年來,寫小説的習慣,竟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。   創作第一篇小説時,將《孤城春深處》四部曲的第一部,斬成十五萬字,參加鏡文學徵文比賽,沒得獎,卻也沒感到失落,失敗原本是人生常態,未完結的作品若能被選上,反而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。   沒被選上,反而激勵我去磨礪筆力,去看看目前都流行什麽樣的小説?這註定了與類型文學合流的命運,不斷地學習如何讓劇情吸睛,情感泛濫,與純文學文化小説漸行漸遠。   這兩、三年來,所創作的小説,劇情是曲折了不少,但我卻必須說,人物已然失去了,那種真情流露的特質,起承轉合的安排,也精彩了許多,但也多了幾分陰謀與心計。   一路披荊斬棘,一共創作了四篇長篇,卻再也沒考慮參加比賽這件事情。   直到今年,受到【方格子】格友林燃的「鼓動」,決定與格友聯袂參加角角者徵文比賽,角角圈沒關注過,只知是西方奇幻大本營,便拿出得意之作《涅瓦河畔的冬宮》裏的兩篇短篇,經過一番修改潤色,對其中一篇確實抱著被選上的希望,另一篇實則陪跑,沒想到入圍的竟是長篇︰《許我餘生,自由》。   始料未及。   這是一篇在艾比索連載了五萬字的斷尾文,原本命名為《雪梨之戀》與《將進酒》,去年續寫改編成十五萬字長篇,網上沒連載過。   旅途中,看到這篇小説入圍的消息,有點不敢相信。   言情竟也能入圍角川?   原本只想參加短篇組,得個經驗值就夠了,後來看到短篇參賽作品數目急速增加,高達六、七百件,看來希望渺茫了,有鑒於此,截止前臨時決定參加GB組,以此提高中選機率。   一直以來對角川有個刻板印象,是輕小與西幻的集散地,奇幻之於我,是苦手難馭的題材,輕小説更是沒接觸過,何謂輕小?不知其定義爲何?一直以來,將自己定位在歷史言情,搞不好,自己寫的就是輕小,而不自覺?於是準備了兩篇以古典歐洲(俄羅斯)為背景的短篇,也沒添入任何魔幻元素,加以裝飾,心想就時間空間來看,或許可以沾上點邊。   而這篇入選作品《許我餘生,自由》,是篇再單純不過的現代都會言情,老掉牙的男女之...

國慶日

圖片
昨夜忙著更新新篇小説《夜未央》,修改潤色之餘,看到方格子執行長傳來道歉聲明,説什麽方格子同事十月一日在LINE發文,預祝大家國慶快樂,他在這裏向全體格友道歉。 行文是那種台灣人的含蓄内斂。 而我德國腦,實在看不懂他要道歉什麽? 私以爲,最應該道歉的是,這麽久以來,方格子恁是跑不動,是該到了給大家一個交代的時候吧! 而今天是十月三日,適逢兩德統一節(Tag der Deutschen Einheit),是國定假日,全德放假一天,明天又遇到星期五,照例是放連假。這麽多年來,我都不知道,統一節居然是德國國慶,一直以來只當它是柏林圍牆倒塌紀念日。 柏林圍牆倒塌,在歷史上也算是大事,當年初到德國留學時,還曾經去柏林布蘭登門下,參加過慶祝活動,見見幾個知名的政治人物。柏林圍牆真的是蓋得很粗暴,就橫在歷史名門林布蘭登門前正前方,居然有人這樣破壞古蹟的?試想巴黎人若是在香榭麗大道上、凱旋門前也蓋上這樣一堵牆,那會如何? 在美有美國獨立日(Independence Day),在法有七月十四革命日,在台有雙十節(辛亥革命),紀念的都是革命成功的日子,這時,我心裏才問道,「那德國有沒有國慶日?」 德國不都是被別人革掉的國家嗎? 那柏林圍牆倒塌算是革命成功嘍? 今早一覺醒來,再去看道歉聲明下面的留言,原來執行長道歉原因是︰方格子工作同仁在發訊息時,正巧是十月一日,與中國國慶日撞期了!無巧不成書,欸!大家收到道歉聲明時,剛好是德國統一日耶! 統一節耶!發表道歉聲明,什麽日子不選,偏偏選了十月三日統一日? 他可選錯日子了! 心中暗禱,台灣慶祝統一的那一天,千萬不要到來哦! 不知道大家看懂了我的冷笑話了沒?

小戰士

圖片
隨著年度 鳥類攝影獎 公布2024年的得獎名單的公開,卻讓我想起一張至今令我難忘的「作品」。 這張照片拍攝於美國佛羅里達州聖喬治島,聖喬治島位於墨西哥灣,離佛州首府塔城(Tallahassee)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(美國行車速度都很低)。 聖喬治島的沙質細白,配著蔚藍大海,景色宜人。沿著海岸,小島如珠串綿延,海灘上整齊排列著渡假木屋,房價堪比豪宅,非常昂貴,是佛州的富人區。 鄰近的Apalachicola,更是著名的美國生蠔產地,產量可供應90%佛州的消費需求,全美之10%。對於住在塔城的人來説,週末出遊到聖喬治島,享受白沙、藍天與海浪,順道吃一頓生蠔,是人生一大樂事。 當年兒子只是個學步兒,還包著紙尿布,手中卻拿著「盾牌」(類似飛盤的玩具),在海灘上奔跑,力戰空襲而來的海鷗,像個勇敢的騎士,媽媽隨手一拍,竟成絕響。只不過是不經意地按下快門,這張照片的構圖,卻如此有趣,海鷗如轟炸機般飛來,一個小小孩萬夫莫敵。確實該撰一文,紀念一下,順帶上傳幾張同一時期迪士尼的照片。

瓊瑤女主——媽媽

圖片
介紹完堪比清秀佳人的兒子,現在介紹上了年紀,還是當得上瓊瑤女主的媽媽。 大家看了這張十二年前的留影,心裏或許會興起一陣好奇心,上一代與下一代攏水噹噹,那麽薇亦柔止也是大美人嘍?莫急莫急,是隔代遺傳啦! 「傾國傾城」的基因沒傳到我身上。 如同兒子的混血基因是寫現代言情的靈感,而寫古代美女的靈感卻來自母親,說上一輩人的氣質與衆不同,極適合拿來寫繡花的大家閨秀,並非言過其實。 説到寫小説,首先要感謝媽媽助我成長,因爲她愛看書,才動念寫書給她看。再者,要感謝她這麽愛我,何其有幸,在現實人生中,能夠經歷到這樣的母愛,在我還沒付出之前,她就先愛了我。 媽媽!我想念妳,如同天空飄了很遠的雲,尚未消逸。 風吹了很久,尚猶不止;山澗斷絕時,亦有連綿。 我們愛,因爲她先愛我們。——《約翰一書》4:19  母親與寫作的關係,請參閲︰《 母親節禮物︰從一桶馬糞説起 》

大頭貼是誰?

圖片
或許有些網友曾在某個xxx寫作網上,偶遇這張照片,心裏必定疑惑著,照片上的人是俊男還是美女? 這是我在各大寫作平台留下的蹤跡,幾年下來爲我積攢不少的人氣,雖然還未網紅,但也算是有一定程度的「知名度」,這是什麽樣的神照?它是薇亦柔止的身份證,是一張爲我帶來泉湧文思的大頭貼,與廟裏求來的護身符,同樣級別,確實是相簿裏最捨不得刪的照片,也刪不了,透過電子化的程序,它將會永存人間。 然而,「它」是誰?是男是女? 此人,確實出自薇亦柔止的手筆! 答案揭曉之前,或許大家都已經猜到了,「它」是誰了?

墳場有空位,請進入

圖片
照片上的路標,交通號誌的部分,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。這個符號告訴了我們,前面是死路,此路不通。但令人捧腹大笑的則是下面的兩塊德文標識,充分展現了德國人的黑色幽默︰ 回轉無路(上面標語),墳場有空(下面標語)。 我們人生不正是如此嗎? 看到這個標識時,不禁令人莞爾,人生回頭無路,墳場卻永遠爲每個人留著空位。 這個交通號誌原本要傳達什麽樣的訊息? 前處施工中,無法通行,若是硬闖,車子回轉,絕無可能。但,墳場可以通行,可改道走墳場,請進入。德語frei,是雙關語,原本是自由;衍生意,自由通行,有空位,有空閒,與英文free相近。frei一字,也有「免費」的意思,今天這個社會,死亡是一樁非常昂貴的事情,若是要在墓園卡位也「免費」的話,這裏可能要大排長龍了。 德國境内大大小小的市鎮,都有自己的公墓,死者要付錢租用25年,墳場通常位於城市邊緣,或是教堂旁邊,行經墓仔埔沒什麽大不了的,並非禁忌。以前還在讀書時,經常路過一處知名墓場,是一衆諾貝爾得主埋骨之處,像是物理學家普朗克。基督教沒有設立清明節,掃墓隨人高興,有些老人經常到墓園裏探望死去的老伴,子女來此地緬懷逝去的父母,在此無親無故之人,諸如在下我,就當作到此一遊。 回轉無路,墳場有空。 人生殊途,同歸一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