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德式烤肉

圖片
【夏日烤肉】 中秋將近,許多人在網上分享各家各國各具特色的烤肉料理,黑森林的烤肉季通常是在夏季,最受歡迎的是露天烤肉,我們這裏人口衆多,烤肉時往往盛大到可以舉辦一場夏日露天宴會,這樣的宴會今夏確實舉辦過幾場。 因人數衆多,因此所使用的烤盤不是普通的巨大,這並非尋常人家使用的碳烤爐,而是煤氣鐵盤,這種烤盤常見於聖誕市集,專門用來煎德國香腸;南法與西班牙觀光聖地裏也隨處可見,西班牙名菜海鮮燉飯(paëlla),使用的便是這種超大型烤盤。 【冬日烤肉】 時序到了冬天,烤肉從露天移轉到室内,每年都會有聖誕圍爐烤肉。聖誕節時,黑森林裏盛行吃瑞士國菜raclette,使用的烤盤也是有講究的。黑森林地處瑞士邊境,飲食習慣與瑞士有些共同之處,德國經典聖誕大餐多是烤鵝肉、伴野莓醬,佐以紅色包心菜與馬鈴薯丸子。南德人則吃瑞士raclette,可能是地處瑞士邊境的緣故,因此超市裏很容易買到這種raclette起司。 就名稱而言,raclette是一個法文字,原本是一整塊起司(車輪形),切半就火燒烤,起司軟化後,以小塊麵包將烤軟的表面刮下食用。現代電氣化後,便有raclette烤盤出現,一般德國人家中多少都會購買一台。 烤盤最上層用以烤肉,置於烤肉盤下面的是一把把小烤盤,每個人有自己的小烤盤,可隨意混搭熟馬鈴薯、黑森林火腿、玉米、番茄……等,最後再覆蓋一片raclette起司,每個人將自己的小烤盤,置入烤肉盤下面,起司烤軟之後,便用小木片刮入自己盤中。 而raclette起司味道深濃,有些人吃不慣,偏好荷蘭Gauda。Gauda的味道中性,經常用來焗烤各種菜餚,也是最常用來烤披薩的起司。我自己則喜歡raclette起司,它的味道香濃,與馬鈴薯、黑森林火腿一起烤,彌漫著黑森林木質煙燻的味道,是森林的味道。當起司受熱黏稠時,外面飄著雪花,吃在嘴裏暖在心窩裏,非常有過節的氣氛。 【巧克力火鍋】 飯後點心通常是巧克力火鍋(fondue),fondue又是一個法文字,在瑞士則是街上隨處可聞的起司臭臭鍋,我們則以巧克力代之,以切塊水果沾上融化的巧克力,便成了巧克力火鍋了,融化的巧克力由上湧出,又稱巧克力噴泉。、 【結語】 其實我比較喜歡碳烤與炙烤,並不喜歡以烤盤的烤肉方式,這裏也有炙烤爐,但因四面皆是森林,有燒不完的木材,因此很少去買黑炭了。

初浴

圖片
這張照片攝於14年前、圖賓根大學WHO宿舍,是兒子剛出生時,爲娘第一次在家幫他洗澡的留影。由於出生嬰兒體型非常小,只能讓他在小小的洗手臺中、盡情享受盆浴的樂趣。 兒子臨盆時,因催生藥劑過猛(猜測)而造成子宮收縮過於急劇,胎兒因無法承受强力的收縮力道,推入產房不久後,儀器顯示缺氧狀態,胎兒而瀕臨死亡(醫學上稱爲假死)。在德國生孩子,通常由助產士接生,醫生只會在分娩後稍微探視,不會親自接生。當時是在半夜,而我的產房裏,除了陪伴我的助產士之外,一下子就來了兩位男醫師,最後連婦產科主任醫師也趕來了。 在兩位男醫師合力之下,用力擠壓我的腹部,叫我配合著子宮收縮的韻律來用力,最後胎兒由吸盤吸引頭頂而分娩。兒子出生時全身發紫(照片中左手還略成紫色),呈現嚴重缺氧狀態,每個孩子都是哭著來到這世上,我的孩子卻完全沒哭,產房悄然無息。臍帶剪斷後,孩子立刻戴上了氧氣罩,媽媽連抱一抱都沒有,就直接送入加護病房,住院住了一個星期才得以出院。 日後,兒子長成一位聰明乖巧的孩子,數理資優,超喜歡讀書。但難產也為他的發展歷程,留下些許不完美的痕跡,其中最令人費解的就是書寫障礙與算數障礙。幸好兒子生於拼音文字國家,四歲便會讀書,讀遍圖書館各類書籍,即便至今書寫字母與數字仍有困難(今年14歲),但他不必書寫筆畫複雜的中文,否則後果不堪設想。 更加離奇的是,患有學障的他順利克服數學障礙,大約自四年級起,算數能力突飛猛進,心算能力尤為驚人,六年級時自己研究出心算開根法,成了數理資優生,上一學年(八年級),更是拿下學校的MINT大獎。 請參閲 獨坐幽篁裏 - 昔日數學障礙今日心算開根 (episode.cc) 。 因兒子發展的獨特性,讓我撰文無數,記載他的成長歷程與學障抗戰血淚史,無論是天賦與障礙,兒子皆落入高斯曲線的兩端︰2E(twice exceptional),雙重特殊,加上中英德三母語,算是多重特殊了。 兒子的來臨改變了我的人生,讓我開始了非學術創作之旅,情感上他是我此生的牽掛與羈絆,是我獨一無二的寶貝,是我親吻與擁抱最多的人,也是這世上最愛的人,是創作的靈感來源,更是心靈上的慰藉。 我小説中的女主角,有幾位是混血兒,原型其實就是兒子啊!

夏日三溫暖

圖片
  若是來到黑森林旅遊,除了森林浴之外,大家千萬不要錯過,溫泉浴。昨日炎炎夏日中,携子前往水療聖地Bad Dürrheim,來一場夏日三溫暖。   上週渡假所在地Bad Herrenalb,也有溫泉,但其規模與名氣比不上這附近的Bad Dürrheim,日間行脚健行,非常吃力,傍晚若是入Spa,浸泡溫水,不知會有多麽解壓?可惜忘了準備泳裝,因而未成行,遺憾之餘,回來之後便想補上,昨日便去一趟Spa。   黑森林地區以Bad為地名的地方,是傳統的溫泉療養聖地,最富盛名的便是Baden Baden這個城市,自上古羅馬時代就已經建立了浴池,是舉世聞名的水療聖地,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,其中比利時的Spa也並列其中,就是Spa名稱的由來。這裏順便科普一下,Spa其實是地名,而德語的Bad,等同於英語的Bath,意思是洗澡。Baden,是動詞,Bad是名詞。   而昨日造訪的Bad Dürrheim,雖然並非歷史悠久,卻是設備多元的現代浴場,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於,每處浴池特點不盡相同,有鹽水池、溫水池、淡水池、按摩池、水中體操、蒸氣室、鹽水蒸汽室等,應有盡有,其中有一區是死海浴池,浮力非常大,死海鹽水具有療效,水質被評爲全德第一,死海鹽水水質非常溫潤,所謂溫泉水滑洗凝脂,大概就是如此了。多項設施中,讓我最感到驚奇的是鹽水蒸汽室,走進去後,便是霧茫茫的一片,伸手不見五指。   我們在裏面待了四、五個小時,一天下來,流汗排毒,有助於保養,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,兒子曬得更黑了,更挺拔了許多(錯覺?)。因禁止拍照,照片取材於網路。

歸來

圖片
剪不斷的春雨在旅途中延綿不息,醖釀成南德大水災,導致鐵路停駛數日,奧地利之行,只好作罷。今天在臉書上看到,表哥正在遊走我原本預定的行程,羡慕不已︰薩爾斯堡、國王湖與哈斯塔特,原本是一直想去的地方,今年遇上水災,又無法圓夢。德鐵啊!德鐵!去年沒去成,今年也沒去成,那麽就等明年吧!在兒子回台當交換生之前,一定要走成這趟旅程。 今天是歐盟投票日,旅途中,經常看到一張顯眼宣傳海報︰「Mehr Eis」,翻譯成中文是︰「更多的冰」,顯然是綠黨的宣傳口號,打的是環保牌。而德國高鐵就叫做︰ICE,英語意為「冰」,旅途中,不禁感嘆啊!我要的正是更多的ICE,每次遇到假期時,都是擠得要命,這次不僅是淹大水,而且還真不凑巧,趕上了歐洲杯。我們必經路線是慕尼黑、斯圖加特與漢堡等高鐵線,到處人滿爲患。 停留在慕尼黑的那段時間裏,覺得全世界的人都湧入了慕尼黑,歐洲杯足球賽馬上就要開賽了,足球迷各就各位,慕尼黑旅館一床難求。昨天是兒子年滿十四歲的生日,回想起兒子出生時,也是一出醫院,即是氛圍感拉滿的世界杯熱潮。當時,還提著嬰兒座椅,與幾天大的兒子前往希臘餐廳看球賽。 以上是途中照片,隨便挑了幾張分享給格友看看。

旅行

圖片
今天是聖靈節,又到了旅遊旺季,每年到了這個時節,我天天就望著天空,等著雨季消散無蹤的那一日,但雨還是下個不停,不管了,還是及早定下及早安心。 聖靈節也就是猶太教的五旬節,顧名思義,五旬節就是逾越節之後,第五十天的日子(逾越節是出埃及紀念日)。不幸的是,今年復活節來得特別早,聖靈節也跟著來得早。 復活節、聖靈節與聖誕節是三大長假,家長們都趁著學校放假之際,帶著孩子去渡假,自然不能放過這麽好的春日嘍。 今年行程安排巴伐利亞與奧地利,想去薩爾斯堡與茵斯布魯克,茵斯布魯克位於阿爾卑斯山群山之間,冬天特別美麗,但離雷根斯堡太遠了,雷根斯堡整座老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,最後還是選了雷根斯堡。 照片是去年拜訪的玫瑰島。

黑森林裏的婚禮

圖片
  這些年來我在黑森林裏曾經參加過四次婚禮,不久之前還有另一次婚禮,因私人因素而未前往參加。   德國人的婚禮有三大特徵,第一、必定狂歡到半夜。若是是在大城裏舉行,出席婚宴的賓客往往要先預訂住宿旅館。狂歡後,衆人還要幫忙清理會場,通常回到家時往往已經半夜三、四點以後了。我們的文化中的所謂不「醉」不歸,在黑森林裏則是不累不歸。   婚禮流程大致如下︰中午時舉行證婚禮拜,禮拜之後,在管風琴恢弘的琴聲中,新人步出教堂。緊接著便是迎賓茶會,通常會供應各式甜與鹹的小點心,並在室外草坪舉行,算是非正式午餐,茶會以釋放紅心氣球結束。然後新郎開著老爺車載著新娘,與衆人狂飆到婚宴會場,一路猛按喇叭,向世人宣告新人的婚姻此時已經「生效」,這是德國人的傳統。   第二個特徵︰自編自導的餘興節目。衆人抵達會場,又是有吃不完的小點心,直到下午六點左右,便有豐富的晚餐,通常是以Buffet爲主,晚餐之後,則有安排餘興節目,台灣人通常會請歌舞團來表演,黑森林人則不然,粉墨登場的,全靠自己人。新郎新娘的親友輪番上陣,演出一連串的娛性節目,無論是新郎新娘、丈人丈母娘、岳父岳母、兄弟姐妹、叔叔阿姨、表兄弟姐妹全體加入表演的行列,兒童青少年此時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,他們通常比較有時間排練節目,因此婚禮的餘興節目通常由小蘿蔔頭們擔綱。   因爲教會的緣故,我們的婚禮比較重視樂器演奏與團契話劇,青年團契通常是最有凝聚力的,畢竟很多人將來可能會在青年團契中找到自己的意中人,婚禮對青少年與年青人便起了「示範」的作用,他們通常也會在婚禮中擔任一些重要的工作。   最常見的餘興節目有音樂演奏、合唱、話劇、短片、猜謎、音樂劇等等。最爆笑的是短片與話劇表演,都是一些自編自導自演的故事,所有親友都要軋上一角。   第三個特徵是,德國人舉辦婚禮,一切以DIY與節約為原則,鮮少人會去找婚禮顧問公司,他們也沒有拍婚紗的傳統,全得靠自己。   只有會場是向市政府租用的,桌椅、餐具與厨具通常由會場提供,所謂的會場,大概等同於台灣的市民活動中心這個概念。而會場的佈置則動員所有的親友,裝飾會場的道具,除了鮮花與食物是訂購的之外,盡量跟親友借。德國人習慣在地下室與閣樓中囤積超多東西,因爲親友衆多,不愁找不到適當的道具。   西式婚禮的顔色通常以素雅爲原則,不似我們喜歡喜慶的顔色,皆以純白爲底色,點綴以花朵,布料一律使用白紗與白布,有人喜歡...

母親節禮物|從一桶馬糞説起

圖片
【雲中誰寄錦書來】   四季嬗遞,時序已來到了暮春,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母親節,見到格友們紛紛獻上母親節賀禮,雖遠在國外,但也不能免俗,今年想送一份特別的禮物給母親。往年送給母親的花,都是虛擬的花,今年打算寫一篇文章送給媽媽,原本以爲可以洋洋灑灑寫出一大篇。   但事與願違。   這幾日指尖凝力在鍵盤上,心中卻盡是荒蕪,連根草都未長,遑論要在心中開出一朵花,腦中毫無綠意,一鍵未落,母親節讓我徹底江郎才盡。恍然間,意識到一件嚴重的事情,平時過於依賴電子虛擬的便利,原本一分鐘能解決的事情,偏偏今年要奮發向上,來點不同的——真後悔立下寫文的誓言,再過幾個小時母親節就要到了,我卻不知道要寫些什麽?   往年母親節,都要等到母親節快過了,幸好有時差,趕緊到花園裏照幾張鬱金香,權當作康乃馨,一秒之内將花傳到媽媽的臉書上,權當母親節禮物,盡了孝心。從德國到台灣,傳遞一朵花的時間不到一秒鐘,一秒鐘便能跨越千山萬水,迅捷便利,指尖沿著鍵盤敲下的那一秒,千言萬語盡在其中。   媽媽收到了我來自雲端的真情實意,都會按個「讚」,雖然就只是一個「讚」,我便感受到滿滿的母愛。認真分析起來,母親節是為我這種需要母愛的孩子設立的,很早就負笈渡海,長年流浪異鄉的我,歷盡艱辛,特別需要故鄉、需要媽媽、需要母愛、需要關注。   網上傳遞花朵是虛擬的,那麽傳遞的愛也只能是虛擬的嘍?   虛擬情境,虛擬故事,虛擬母愛。   雲中誰寄錦書來?   是該寄一封手紙回家的時候了。 【化作春泥更護花】   日前,花圃裏的罌粟花悄然綻放,在春色褪盡的暮春裏,那種灼熱醒目的艷紅,是誰看了都想一親吻芳澤的誘惑,然而她卻是由馬糞與牛糞栽培而成,妍麗與惡臭所孕育共構。一日復一日等候消息,從去年盛夏待至今日,妳終於露出妳的盛世容顔。   回首前塵,那是一個春雨消散的晴好午後,我踏著夕陽餘暉,晚晴散步春山空,小園香徑徘徊中,瞥見野花爛漫處,一坨坨的馬糞,蒼蠅酣暢狂舞。便靈機一動,回家取了個桶子,一鏟一勺地將這些馬糞置入桶内,拎著肥沃的穢物,視如珍寶地帶回家,澆灌於罌粟花的傾城之貌,化作春泥更護花。   栽花、護花、送花,決定今年不送電子賀卡了,要送媽媽一朵罌粟花。   今年是我栽花的第三個春天,去年春天才將花圃大抵規劃完畢,園裏植入幾株玫瑰,埋入芍藥與大麗等根莖、水仙花與鬱金香等莖球,去年一整年,美麗的花一株接著一株,一朵接著一朵在...

新天鵝堡的資金竟是賣國來的

圖片
  德意志帝國在法國凡爾賽宮成立時,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,可是第一個跟隨德皇女婿巴登大公(Großherzog von Baden),出聲擁立德皇的日耳曼君主。德意志統一戰爭中,最難搞定的就是南德這三個國家︰巴登、符騰堡與巴伐利亞。尤以巴伐利亞,最讓俾斯麥頭疼苦惱了,這個國家歷史悠久、實力堅强、歷代又與强國奧地利聯姻,很難「平定」。   在凡爾賽,巴伐利亞國王卻是擁立德皇第一人,爲什麽?   原因卻是路德維希在興建新天鵝堡時,急需要錢,爲了籌措經費,在德意志統一戰爭期間,接受了俾斯麥巨額匯款。   蝦米?連國王也會賣國?   怎麽不會,這位有名的童話國王可有個非常奢侈的嗜好——蓋宮殿。   終其一生,路德維希蓋了三座舉世聞名的宮殿與城堡︰林德霍夫宮、新天鵝堡與海倫基姆湖宮,無不美輪美奐,精美奢華到了極至。尤其是新天鵝堡,大家若説起歐洲城堡,首先一定想到它。國王爲了完成自己的夢想,顯然地急需要錢,而且是大量的錢,而巴伐利亞政府不見得願意撥款來幫助國王圓夢。   國王只好到處舉債借款來籌資。   這時,俾斯麥就借給他了,雖然鐵血宰相對於國王還錢從不抱持希望,但他每年卻撥款給國王三十萬馬克,幾年累計下來也高達好幾百萬。   百萬!在十九世紀中葉,可謂天文數字,而普魯士這筆錢是怎麽來的?   原來1866年普奧戰爭中,漢諾瓦國王格奧爾格五世(Georg V. )站錯了邊,與普魯士對著幹,戰敗後,整個王國被慘遭普魯士併吞,連王室財產也全被普魯士給沒收了。而俾斯麥匯給路德維希的這筆錢,其帳戶正是來自沒收漢諾瓦王室的巨額財產,德語稱爲︰Welfenfond。    Welfen指的是韋爾夫家族,韋爾夫家族是統治漢諾瓦與英國的王朝,戰敗的漢諾瓦國王格奧爾格五世(Georg V. ),不是別人,乃是英王喬治三世的孫子,德語非常拗口,在這裏姑且稱他為喬治五世好了!若不是英國允許女性繼承人,否則他早就是英國國王了。   這原本屬於英國王室「本家」的財產,卻被俾斯麥拿來當成政治獻金,讓普魯士與巴伐利亞兩者皆受益良多︰路德維希大可放心地蓋他的童話城堡,俾斯麥親普政策得以在巴伐利亞推行,可謂相得益彰。而喬治五世含恨而終,自是不在話下。

六度分隔理論|千里姻緣無需月老牽線

圖片
【異鄉人】   打從出生到現在,住過八個國家,瑞士還不算在内,一共住過多少個城市,也沒認真算過,好像超過十五個吧?   這兩天我正在歪頭修改一篇《琉森湖畔邂逅相逢》的故事,驚覺這篇短篇構思上帶點自傳性,我一向不喜歡自傳性小説,自己的人生故事自己讀就好了,何苦與他人分享?正在拿捏著要吐露多少事實真相時,卻看到紅色小鈴鐺傳來的一篇文章︰《六度分隔理論》。   何謂六度分隔理論?   全世界中任意兩個人互不相識的兩個人,只要透過六個人,便可以將這兩個人串聯起來,據説臉書是根據這種效應運作的,這樣解釋大家就不陌生了。   這有科學根據嗎?還是一種神秘力量?然而,在我的人生當中,確實屢屢經歷了各種奇特的串聯。   打從很不知世事開始,我便隻身遊蕩在這世界,四處漂泊,居無定所,所到之處舉目無親,六度分隔理論完全不適用於我的生活方式,總之,我是與他人連不起來的。   其實不然。   曾經在在德國哥廷根(Göttingen)巧遇前男友的德語家教(是我在台灣就認識的人,後來的老公居然也認識他),曾經在巴黎戴高樂機場巧遇朋友的丈夫(是我在巴黎Alliance française認識的朋友),更誇張的是曾經在慕尼黑火車站遇到哥廷根的同學(多年來未曾連繫),在無限速高速公路上車子遇上房東表弟的車子(他住蘇黎世)⋯⋯ 【黑森林】   周遊列國之後,前幾年來到了黑森林,從此隱居於世界一隅,終日蜷居於谷地,足不出戶,靠著網路與外界聯繫,放眼望去只有森林,綠意綿延不斷,空山不見人。   真的空山不見人嗎?神奇的是,人雖隱居於山谷中,卻仍然與世界接軌。   當我第一次踏進這扇門時,視線所及之處卻是一段希伯來經文︰「這國不再舉刀攻擊那國,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。」以賽亞書2:4   啊!我來到了世界中心聖城耶路撒冷。   自己雖是基督徒,卻鮮少動念前往耶路撒冷,原因是我不喜歡熱,更不喜歡沙漠,曾經有過前往沙漠旅行的機緣,卻錯過了,應該説是自己對沙漠的興緻不高,因而沒去成。住在北京的那段日子,曾登上長城眺望關外,放眼望去的都是沙漠,就權當已經感受過沙漠的熱度了。   雖生性不喜沙漠,但該來的總會來,耶路撒冷還是讓我遇上了。就在我來到這黑森林山谷的那一刻,便與耶路撒冷便結下了不解之緣,直到今日。一切起源自於,房東這一家人與耶路撒冷有著深厚的淵源,世事真是自有奇妙的安排。 【曾見過】   雖説在黑森林過著隱居生...

普魯士在哪裏?

圖片
紅線内為日耳曼邦聯(1815年-1866年)︰ 藍色為普魯士王國,黃色為奧匈帝國,灰色為其他國家     德國歷經千年才成爲一個國家。   將德國統一成爲國家的是普魯士。   而普魯士又是在哪裏?   這不是顯而易見的問題嗎?提問這個問題,好比在問︰「中國在哪裏?」但,這裏要簡單介紹一段連德國人自己都搞不清的歷史︰統一德國的普魯士其實並非來自德國,普魯士的統治者也非來自普魯士。   歷史上,普魯士作爲日後統一德意志的王國,並不位於今天德國境内,而是位於現在德國境外,在現代民族國家之中,可謂奇葩。一般人的印象中,普魯士可謂現代德國的前身,猶如義大利的前身是羅馬帝國,法國的前身是高盧一般,無論地理位置,還是種族文化,都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。   其實這個觀念既是對也是不對。   普魯士(Prussia)作為一個地理名稱,並非位於戰後德國境內,而是位於今天波羅的海岸(Baltic Sea)的立陶宛與波蘭北部,這塊地方至今仍舊被稱爲東普魯士,但已經不屬於德國領土了。而普魯士王國,在拿破崙解散神聖羅馬帝國、日耳曼邦聯成立時,它的領土包括今天波蘭與德國東部以及西部(見圖中藍色部分),與今天德國領土面貌相去甚遠。   13世紀時,波羅的海沿岸居住著幾個部落,古普魯士人(Old Prussian)是其中的一支民族,這些民族還未歸化基督教,仍然信奉原始的多神教,因此這塊地方並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範圍。   古普魯士人原本是一支定居於波羅的海沿岸的民族,語言近似立陶宛語,屬於波羅的海語系,不屬於日耳曼語系,此語今天已經滅亡。日後他們與日耳曼人混居同化,消失在日耳曼民族之中,這支民族在歷史上只留下「普魯士」的這個名稱。古普魯士與後來的普魯士王國,無論是語言上還是文化上,可謂瓜葛甚少。   十字軍東征後,條頓騎士團征服了「古」普魯士人,在此地建立了條頓騎士團國(Deutschordensstaat),吸引了大量的日耳曼人前往通商居住,日耳曼人逐漸地取代了古普魯士人,並將之同化。他們的生活圈毗鄰基督教國家波蘭(Kingdom of Poland),歷來臣服於波蘭,更精確地説,是臣服於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。   然而有趣的是,德意志帝國前身普魯士並不起源於德國,古普魯士人也非屬於日耳曼民族,日後統治普魯士的統治者霍亨索倫家族,更非來自普魯士,而是來自今天南德施瓦本地區(Schwabenla...

接骨木冰淇淋

圖片
  接骨木(Holunder)這種植物是來到德國之後才接觸到的,是一種野生灌木,暮春與初夏時節,這種灌木會開著細細小小的白花,氣味濃郁,那種香氣是會不斷地糾纏人的香味,路過灌木叢,香味不期撲鼻而來,包準繞梁三日,讓人念念忘懷。   去年初夏時,前往慕尼黑一帶旅行,慕尼黑是有名的湖泊區,像是天鏡擲落九天般美麗,散落各處的鏡子便成了湖泊。那次旅行經常去遊湖,我們特別注意到湖邊開了特別多這種小白花,信步沿湖繞行時,接骨木的香氣會跟著我們的行蹤,讓人感到全身上下都縈繞著這種香味,不斷地刺激著味蕾,久久不散。   爲何是刺激味蕾?莫不成我是想吃花了?   不必懷疑,確實是刺激味蕾。接骨木的花朵與果實經常拿來當甜品添加物,因此它的香味是直接刺激味蕾的!   每到這個時節,德國人會將這種白色的花朵採收下來,浸泡在糖水裏三天三夜,再將糖水熬煮成糖漿,加入檸檬汁風味更加。滾熱的糖漿倒入玻璃瓶,以鐵蓋密封,聽到鐵蓋「啵」一聲,就知道密封成功了,如此一來,糖漿可以長久保存。   再將糖漿以水稀釋,放在冰箱裏,就成了絕佳夏日飲品。   有些廠商會在果汁裏直接添加接骨木糖漿,接骨木的花與果實都可以釀酒與啤酒,尤其是接骨木香檳,受到德國人的喜愛,是飲料中的聖品。這個時節,冰淇淋店通常會推出接骨木冰淇淋,而且是夏日限定。去年還特意去了一趟冰淇淋店,吃了一款接骨木冰淇淋,因爲不是一年到頭都會有,吃起來特別香,特別好吃!   一直以來,都想自己調製接骨木糖漿,只是每回這種味道刺激味蕾時,都錯過了花季,而這次的旅行對接骨木的香氣太過深刻,回到黑森林時,便趁興到處打聽接骨木的下落。   好不容易找到它的蹤跡,花季都快過了,能讓人採收的花朵所剩不多。做成了糖漿,才在網上看到,還可以做成接骨木薄荷糖漿,我在家門前種了相當多的薄荷,不如明年試做看看吧!   或許,這些薄荷可以提醒我,別錯過明年的花季。   然而,今年舊瓶裝新酒,卻是格友Danielson提的醒,接骨木花季還沒來,在春雨綿綿中,我卻已經在翹首期盼了。

爲誰而寫

圖片
 曾經跟文友談起一個身爲作者最關心的議題︰被閲讀。  她單刀直入地問我︰「妳寫得如此難看,難道不想被閲讀嗎?」  這⋯⋯也是我在思考的問題啊!她接著又問了︰「妳是寫給自己看,還是寫給讀者看?」   「我不確定耶!」   凡作者皆有被閲讀的渴望,皆有被理解的期待,皆有被發掘的奢望。然而網海茫茫,網内讀者是誰?我們的受衆在哪裏?而讀者的訴求又是什麽?自己的作品是否有被讀者接納理解?讀者是否讀出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内心世界?甚至,自己的文字是否有觸及到讀者心中某一個敏感的角落?帶來某種共鳴與感動?   我、並、不、確、定。   大多時候我是以自娛娛人的心態來寫作,畢竟過去便是以這種態度寫【親子部落格】,孜孜不倦寫了六年,塑造了一位男主角,我家兒子小諼諼,既不搞笑,又不逗趣,患有書寫障礙,數理有資優生相。比起《虎媽戰歌》裏那雙出色的女孩,諼諼無能望其項背!誰會對一個不出色的小孩感到興趣?而我又爲何會如此鍾愛眷戀?理由很簡單,因爲我是他媽,兒子唯一的粉絲。   我什麽都不求,莫求一夕爆紅。   然而,在2018年的元旦,我的網誌瀏覽次數高達163622,似乎彷彿之間,猶如雪梨歌劇院的煙火,諼諼恍若一夕爆紅了,哇!當日我製造了十六萬次的感動。從中,我確定了一件事情,網海中,的確有人對這麽遜的男主角感興趣,而且還是爲數不少的一群媽媽們。日後,真的收到不少私訊來關切,有些是研究者,有些也是跟我一樣投訴無門的母親。   而,這一爆紅猶如歌劇院的煙火,稍縱即逝,灰飛烟滅。   以前寫教養文時,主題很明確,學障、資優、三語、教學法,宏觀的理論架構一拉開,便能洋洋灑灑地寫一大篇。實務上的理論驗證也很簡單,就拿自己的小孩當實驗唄!我家還有日德混血兒可以當對照組,閨蜜家三個女兒也跟兒子一樣是三語混血兒,拿他們當觀察對象,不就結了。   這個時期,我爲誰寫?   母親、教師、學者、三語者、學障者。   親子教育文的受衆非常明確,沒有意識型態藍綠之爭,只有以人為本!   寫小説就不同了,爐竈剛起,持續了兩、三年,現已進入第四年,怎知爐竈火不火?當然是不火啊!不但點閱率自動少了一個零,絕大多時候還少兩個零的門前冷落車馬稀,顯然我寫的小説沒有三語學障來得精彩,並不受青睞。然而,讀者喜歡讀什麽?他們心中的訴求又是什麽?我的作品有沒有打動他們的心?   甚至,我連讀者是誰都不知道!怎知他們有沒有感動?   ...

回老巢

圖片
  今天回去Blogger翻修老巢,除舊佈新,大掃除果然是春節必走的流程。   這個坑已經有兩年沒更新了,兩年前想將Ep艾比索的全部文章拷貝到Blogger,但它的功能實在是太過細緻,連字體都要自己設定,以至於使用起來不夠迅捷便利,因此只拷貝了一半,就放棄了。   時隔兩年,新平臺在尋尋覓覓中,依舊沒有著落,即便不捨,決定將各種雜文日誌歐洲史,全面移轉到方格子,但不含小説,今天又花了不少時間研究方格子的房間分類!   唉!工程浩大。   方格子的版面對小説連載來説,並不適合,整體結構就只適用於發表單篇短文,無法連載。幸好去年參加小説徵文比賽,頗有斬獲,既然決定放棄流量,專心創作,小説平台已經失去經營的必要性了,等比賽時,再浮出水面就行了。   目前文章集散地總共有三處︰ Blogger (2021之前)、 艾比索 (2021之後)、 方格子 (2023之後)。   艾比索這個帳號,會持續更新,不會棄坑,但主戰場改成方格子,艾比索只做文字倉儲處。   既然不算離開,也無需說再見,在此祝賀大家新春愉快,萬事如意。

怎麽幫角色取名字

圖片
  方格子週五值日生縱光詢問大家,如何幫角色取名字?我呢!有歷史癖,習慣向歷史取經。   【涅瓦河畔的冬宮】︰寫西方時,撞名的情況特別嚴重,有一次同一部小説裏,就有蘇菲、索菲、索菲婭,撞名三次,誰叫史實也是撞名呢!   當初寫《涅瓦河畔的冬宮》,爲了强調人物及人物關係的歷史性,連續撞名三次,蠻頭疼的,女主凱薩琳大皇(大陸依俄語發音譯成葉卡捷琳娜),原名蘇菲,其兒媳婦原名也叫索菲婭,女皇派去引誘兒子的女特工(女官)竟然也叫索菲婭。   女皇兒媳原本是符騰堡公主(我家公主耶!本人就住在符騰堡,斯圖加特皇宮還保存著女皇與親家的書信),小説中我把符騰堡公主改成了波蘭公主,女皇曾有個情夫是波蘭國王,女皇還真的為國王生了一位公主,不幸十幾歲就夭折了,於是我靈機一動將二人合二爲一。兒媳婦改成波蘭公主的另一個原因是,爲了呼應當時政局,普奧俄三國瓜分波蘭的史實。   【許我餘生,自由】︰是2024年角角者徵文入決選作品,三位主角都取自《將進酒》的「朝如青絲暮成雪」︰趙汝青、慕成雪、何思楚,思則是「絲」,玩的是古詩詞諧音梗。   而何思楚的正宮妻子,取名項明月,取自《春江花夜月》的「何處相思明月樓」,我把「相」與「思」兩字調換了位置,正好是何思楚與項明月的諧音。而項明月的嫁妝就叫做明月樓,讓何思楚拿來包養情婦,用老婆的嫁妝養情婦,夠嗆的!   【食夢貘】︰是目前正密集苦修的一部小説,男主高見深取自明朝深情皇帝︰朱見深,成化帝一生無悔地寵愛高齡愛妃——萬貴妃,是史上著名的姐弟戀,兩人相差十七歲,實則姨甥戀。比起隋文帝與獨孤皇后的一夫一妻,那才叫個至死不渝,萬貴妃薨逝沒多久,朱見深也追隨萬貴妃於地下。   男二與男主是孿生兄弟,取名高見濟。這是有歷史淵源的,成化帝朱見深因父親明英宗親征剌瓦被擒,他的叔父即位為代宗,他這個太子被立又被廢,爾後父親還朝,被軟禁,後又奪門復辟,廢太子復立。另一個被立的太子叫朱見濟,是代宗的獨生子,因此男二便取名高見濟。   爲什麽這麽取呢?小説情節與歷史有些雷同,其實情節並無直接相關,當初在歷史上找一個被立被廢又被立的太子,既深情又廢柴,剛好朱見深很適合我的人設。小説背景並非是父親親征被擒,讓朱見深經歷幾度廢立的命運,而是太子被人暗算、與質子掉包的雙胞懸案,實則太子名位沒被廢,只是「人」被掉包了。   男三北冥,是個修仙真人,取自《莊子逍遙遊》的北冥有魚,其父母...

俄劇葉卡捷琳娜

圖片
  這一週沉迷於俄羅斯影集︰葉卡捷琳娜(Ekaterina) 。   顧名思義,這齣電視影集是講述俄羅斯女沙皇凱薩琳大帝的一生。凱薩琳是以英語發音為準的譯文,中國則常以俄語發音爲準,譯為葉卡捷琳娜,這裏我還是以大家所熟悉的稱呼,稱她為凱薩琳大帝。此影集在亞馬遜公佈的英語名稱是︰Ekaterina: The Rise of Catherine the Great。   此影集2014年推出第一季,預計2022年要出品第四季,每一季製作過程約長達三年的時間,以12-12-16-16的集數呈現,預計推出56集,原本以爲第四季應該不會再推出了,沒想到竟在2024年底推出。   與中國宮廷劇的速戰速決不同,我不禁好奇這到底是一部什麽樣的神劇,需要耗時十年如此漫長的製作與拍攝過程?   目前所呈現出來的劇情,主要集中在凱薩琳年輕到中年的戀情、土俄戰爭與黑海軍艦的建立,戀情主要集中奧拉洛夫與普譚金兩位情夫身上,最後奧拉洛夫得了失心症,普譚金遠走黑海,故事告終。   凱薩琳原名蘇菲(Sophie Auguste Friederike von Anhalt-Zerbst-Dornburg),是一位來自日耳曼的公主,她的國家是今天位於德紹附近、一個沒落公國,被當時的女沙皇伊麗莎白選中,1745年成為俄國儲君彼得的妻子,皈依東正教,並改名為︰Jekaterina Alexejewna。   伊麗莎白是彼得大帝的女兒,自己未能有子嗣,便收養當時已成爲孤兒的彼得,於1742年時冊立他為儲君,她死後繼位為沙皇,史稱彼得三世。而彼得原是伊麗莎白一世嫁到日耳曼北部的同胞姐姐的兒子,是彼得大帝的外孫。彼得在父親亡故後,統治日耳曼這個小邦國,便是今天德國最北部的州︰Schleswig-Holstein。   而彼得三世原本是個在日耳曼成長的德國人,而他的姨母為他討個德國公主,似乎也堪稱匹配,但是彼得卻不喜歡這個索菲亞公主,因爲他討厭任何一個姨母為他安排的女人,兩人結婚五年未曾同房,對她全然以冷淡的態度相對。   在電視劇中兩人第一次見面,公主便以德語嘗試博得諸君的好感,彼得卻冷冷地回絕説,他姨母禁止他說德語。   然而,彼得不僅出身日耳曼,而且狂熱地崇拜當時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,甚至讓他的個人軍隊,全都穿上普魯士軍裝。   他在伊麗莎白駕崩時,將與普魯士的作戰的軍隊撤回,讓原本要潰敗的普魯士軍隊,...